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吴忠市红寺堡区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南源村年开发建设,由西吉县、泾源县、同心县移民搬迁组成,分3个村民小组,是非重点贫困村。目前,该村常住人口户人,年建档立卡户户人,已脱贫户人,未脱贫19户57人,脱贫不稳定户5户18人,边缘户1户5人,贫困发生率1.4%。该村享受低保户人、残疾津贴80人、养老津贴人、高龄津贴4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6个,发展党员84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如今,南源村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民生服务中心1个、文化舞台2座、文化活动中心1处、村民健身场地2处、农贸市场1处、晾晒场1个,主要支柱产业为劳务、种植、养殖。该村现有耕地1.02万亩,发展育苗亩、杂粮亩、黄花菜亩、枸杞亩;牛存栏头,羊存栏只,养殖合作社2个,年出栏50只;年劳务输出人,实现劳务创收0余万元。种出来的好“钱程”眼下,正值枸杞采摘季节,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南源村连片的枸杞地里,一串串鲜红的枸杞挂满枝头,甚是喜人。“咱红寺堡区的枸杞好得很,摘下来立刻就能变成钱,虽然种枸杞辛苦,但收入可观……”7月23日,55岁的村民张学平和妻子杨红红开着自家的三轮车,拉着刚采摘的枸杞前来售卖。他们将十几筐枸杞搬下车,整齐地摆放在地上,等待商贩称重。“老张,一共是斤,元……”商贩给张学平的枸杞过完秤,现场现金全部结清。拿到钱的张学平难掩内心的喜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张学平说:“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我们两口子相信,只要肯下苦,日子一定会更好……”商贩现场给张学平结算卖枸杞的钱。张学平曾经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之一。3年前,在他和妻子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一家成功摘掉了“穷帽子”。“以前孩子们都在上大学,所以负担比较重。这两年,孩子们都毕业了,我们家也靠着发展种植脱了贫。”张学平说。如今,张学平家除了种植枸杞,还种了3亩玉米,养了28只羊。“一亩枸杞挣个块钱没问题,到了采摘枸杞的旺季,还会在周边雇一些工人帮忙,带动其他人一起挣钱。”张学平说。杨红红将采摘来的枸杞装进筐里准备售卖。在南源村,除了种植枸杞,村民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让黄花菜产业也成了脱贫致富的“法宝”。在村民宋建明家门前,他用蒸炉将新鲜的黄花菜蒸熟,然后再进行晾晒,晒干后的黄花菜能以最优的价格交给村上统一销售。今年50岁的宋建明种植黄花菜30亩,为了确保品质,每天凌晨3点,他会和村民们一起到菜地里,赶在花蕾绽放之前,争分夺秒采摘黄花。“每天赶太阳出来前,我们基本上把黄花菜都摘回来了,之后就是烘干晾晒了。”宋建明说。宋建明准备将新鲜的黄花菜蒸干晾晒。聊起这两年的变化,宋建明满脸喜悦,他算了一笔账:1斤干黄花菜卖16元到17元,自家的30亩黄花菜,一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除此之外,加上养羊、种枸杞,一家5口人,人均纯收入在0元左右。“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过上了就得好好珍惜。”宋建明说。“村上的人从老家搬迁到红寺堡区时,大多都没有种植黄花菜和枸杞的技能。年,全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种植黄花菜,为此,村‘两委’到其他乡镇进行学习,并挨家挨户宣传,为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和贴息贷款等,确保让种植业能为村民带来好‘钱程’。”南源村党支部书记金耀林说。养出来的好“钱景”晌午,南源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不时传来“咩咩”的羊叫声。65岁的村民梁珍栋正忙着将掺好的草料倒进食槽里,羊儿一拥而上,争抢着吃起来。对于梁珍栋来说,这多只羊不仅是自己心上的“珍宝”,也是全家人致富的希望。看着羊儿各个健康茁壮,没有什么事儿比这更让梁珍栋开心的了。“这些都是小儿子养的羊,我闲的时候就帮着喂喂,羊儿长得膘肥体壮,我们的日子也就过得好。”梁珍栋说。梁珍栋给羊儿喂草料。梁珍栋的小儿子梁小军今年33岁,6年前,因为父母年迈,孩子还小,梁小军无法外出打工,生活过得十分困难。村上了解情况后,将他们一家列入建档立卡户,并进行帮扶。“我还年轻,不能靠着帮扶过日子。”梁小军说,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梁小军用打工存下的钱,外加贷款买了10只羊,发展起了养殖业。从起初的10只羊到现在的多只,再到今年年初成立合作社,梁小军从来都不等靠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增收的目标。如今,梁小军仅靠养羊一年收入就有10万元,他接连买了新车和新房。梁小军致富后,不仅带动身边的人发展养殖业,闲暇时还会免费帮其他贫困户提供车辆拉草料。53岁的梁世选就是梁小军带动的贫困户之一。“以前,家里条件不好,自从认识了梁小军,他带着我们一起买羊,还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是个特别好的年轻人。”梁世选夸赞道。南源村村民靠外出务工致富。平田整地种玉米,申请贷款搞养殖,农闲外出打临工……和梁小军一样,村民李世忠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站在李世忠家的一排新房前,看着羊圈内9只羊争抢着吃料,他的脸上满是希望。年,李世忠一家从西吉县马建乡移民到南源村。李世忠说,由于刚搬来时风沙太大,有人回了老家,但他却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种脱贫富民好政策,年,李世忠花了6万元,新建了4间砖瓦房,将父母从老家接来居住;年,依托国家危房改造政策,他将移民之初的两间老房子拆除,建起了3间水泥框架结构琉璃瓦房,两个儿子相继结婚,新房子足够一家人住。李世忠说,现在3个孩子都长大成人,有了稳定收入,生活越过越好。带出来的“钱路”广下午5点,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南源村附近的一片土豆种植基地里,正在干活的村民们纷纷找地方躲雨。作为该村妇联主席,又是南源村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梁巧红赶忙打电话联系车辆到基地接村民们回家。作为劳务经纪人,梁巧红每天都按时给工人结算工资。“大家快到那边的房子里躲躲雨,车马上就来,一会儿我给大家发今天的务工费……”站在雨中的梁巧红衣服已经被雨打湿,但却依然惦记着大家的劳务费。趁着雨势渐渐小起来,梁巧红和大家核对好工时后,开始现场发放当天的工资。54岁的郭淑娥跟着梁巧红打工已有6个年头,因为丈夫生病去世,郭淑娥年纪大,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附近找些零工。“梁巧红是我们的带头人,每次只要她喊着去哪打工,我第一个报名,跟着她一起,我放心得很。”郭淑娥说,跟着梁巧红打工的这些年,从来没有拖欠一次工资,每天都能挣个多块钱。7年,梁巧红当选南源村妇联主席,她与丈夫种植黄花、枸杞,养羊,成了村里先富起来的种植专业户。担任妇联主席期间,梁巧红通过申请妇女小额贷款,建设农业示范园,种植蔬菜新品种,引领80户家庭发展设施农业。6年前,附近杨柳村的支书找到梁巧红想让她帮忙联系一批村民到罗山脚下种植葡萄。凭着多年在工作中积累的人气,梁巧红一呼百应。“当时,就有将近人愿意让我带她们去打工,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梁巧红说,从那时起,自己开始计划,要带更多的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出去打工,让她们不用围着锅台转,在照顾家的同时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入。因为肯吃苦,梁巧红成了大家最信任的人。慢慢的,她这个劳务经纪人也变得小有名气。今年,梁巧红成立了南源村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每当农忙时节,一天就能组织近百名村民就近务工,这也为村民们增加了不少额外的收入。“家里有病人走不开,跟着梁巧红,一天挣个百八十块,也能给家里减轻些负担。”58岁的建档立卡户岳胜说。近年来,南源村的主要支柱产业为劳务、种植、养殖,这也成了老百姓的脱贫“三宝”。作为其中“一宝”,南源村依托劳务输出优势,先后组织10期9个工种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务工收入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形成了劳务输出支柱产业。经过16年的发展,南源村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年不足元增长到年的元。记者:周文杰王立军贾丽袁宝宁编辑:强欣审校:马宝勤终审:武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4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