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历史故事(12)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杨文广征战在平凉!
[秦玉龙文/图]
在甘肃平凉民间,不仅仅流传着“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还传颂着“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千古逸闻。
三关口位于今宁夏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村。北宋时期,这一片归渭州辖治。三关即古人所说的西越六盘必经六盘关,南逾陇山必达制胜关,北出塞外必过瓦亭关。据此三关为东进关中之口,后人称三关口。
三关口古名弹筝峡,又称金佛峡,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今西兰公路穿峡而过,峭壁青翠,山光水韵,别有情趣,是怀古凭吊的好去处。相传当年杨六郎、杨七郎镇守三关口布阵摆将,当地百姓为纪念杨家将,年重修了六郎庙。
由三关口向东至安国镇,有两座古堡遗址,当地百姓称为“焦赞城”“孟良城”,民间传说是杨六郎的左膀右臂焦赞、孟良在此屯兵。
几百年来,平凉、固原民间都在流传“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故事。然而传说不代表历史真相,杨延昭镇守的三关口是指山西的雁门关、偏头关和宁武关,也有人说是河北的淤口关、瓦桥关和益津关,并不是平凉与固原甘宁交界处的这个三关口。
坊间流传,崆峒山下的养子寨,因穆桂英在此生杨文广而得名。虽然穆桂英是小说戏曲虚构人物,但杨文广却和平凉渊源颇深。宋史记载,杨文广戎马一生,大部分时光在渭州一带与西夏作战。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祖籍麟州(今陕西神木北)。
杨延昭病逝后,16岁的杨文广入伍,职务是班行,相当于排长。他在排长的职位上整整干了29年,直到跟随陕西宣抚使、名将韩琦征讨张海有功,被晋升为殿直,相当于副连长。此时的杨文广已是44岁的大叔了。
杨文广仕途的大恩人,是时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的范仲淹。《宋史·杨文广传》载,范仲淹宣抚陕西期间,偶遇杨文广聊天,得知他是名将杨业、杨延昭之后,于是招至麾下使用。期间,杨文广又遇到了第二个恩人,一代名将狄青。两年后范仲淹离任,他又投身驻守渭州(今甘肃平凉)的狄青门下。因抗击西夏有功,升任德顺军知军。德顺军即今天的宁夏隆德县,当时归渭州辖治。
大宋皇祐四年(年),杨文广追随狄青征讨盘踞邕州(今广西南宁)的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因战功晋升为广西钤辖、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左藏库使等职务。此时的杨文广,已经年过半百。
11年后,宋英宗赵曙继位,杨文广的仕途突飞猛进,得益于宋英宗的一句话,“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因此被授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直到此时,杨文广才成为宋军高级将领。
此后十几年,杨文广率军镇守在西北边防,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是在筚篥城(今甘肃甘谷县)大败西夏军队。此后,历任泾州知州、镇戎军知军。泾州即今天的泾川县,镇戎军即今天的宁夏固原。再来平凉上任时,他已是60多岁的老将了。
大宋熙宁三年(年),杨文广改任鄜州权知州、定州路副都总管、卫步军都虞候,前往河北抗辽前线。四年后病逝,享年75岁。
虽然杨家将在民间拥有很高的声望,但入选《宋史·列传》的却只有祖孙三人,杨业和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其余人物皆不见于史传。
据史书记载,杨文广的父亲杨延昭没有来过平凉。而杨门女将和十二寡妇征西是小说杜撰,大破天门阵子虚乌有,杨文广的母亲也不是穆桂英。你要问“焦赞城”“孟良城”是真是假?答案很明确,就不再啰嗦了。
评书《杨家将》中多出来的一代人杨宗保,其实和杨文广是两位一体的。评书戏曲艺人之所以给杨文广捏造了一个爹和妈,不过是为了让评书戏曲情节更加曲折,好听好看而已。
北宋时的渭州是宋王朝与西夏、金兵交战的边陲重镇,战事不断,百姓长期遭受战乱之苦,祈盼杨家将这样的大英雄来保家卫国,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陕甘人都爱听##甘肃平凉##大宋王朝##历史故事##固原##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