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道丝路上的古今吟唱

在固原博物馆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展台前,游客驻足观看。初秋时节,市民在原州区广场晨练。雪川公司内,机械臂将装箱薯产品码垛,销往国内外市场。固原古城墙“靖朔门”,在这里可以“穿越”一座城的过去与现在。在新机遇下,固原市突出“交通便利、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活力人文、开放包容”城市内涵,推动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从当年的萧关古道,到如今绵延在六盘山山区的国道,南来北往的客流在这里交汇。天高云淡,入秋的固原市风景如画。在固原博物馆,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展台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仔细观赏。这件文物,见证着千年丝路的文明。固原博物馆2.4万余件珍贵文物藏品中,有四分之一的文物直接与古丝路文化和贸易相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固原是东段北道的必经驿站。固原博物馆副馆长张强,儿时居住在原州区张易镇宋洼村,距战国秦长城遗址只有米。张强笑称,他和小伙伴是“躺在余年的历史旁边长大的”。张强说,家乡宋洼村,再也不是从前模样,如今的固原,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张强对固原的历史充满自豪,对未来更充满信心。今年50岁的程耀东,在宁夏六盘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收集、研究古丝路上的固原文化。以文化为“索引”,程耀东挖掘、记录和传播固原的历史,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走进固原。在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萧关”旧址,程耀东说:“固原因古丝路而璀璨,如今的新机遇也必将给固原带来新发展。”马铃薯传入中国多年,在固原的种植历史有余年,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曾是固原人民的“救命蛋”;进入新时代,马铃薯跳出“土特产”,由粗加工走向精、深加工,成为固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金豆豆”。90后的王蕊是土生土长的固原人。在她的记忆里,儿时每每走亲戚,马铃薯是主食也是零食,做法以煮、蒸、烤为主。她曾憧憬:家乡的马铃薯也能做成像快餐店薯条那样的产品。王蕊的憧憬如今变成了现实:生产薯条的企业就在家门口,而自己也成为了企业的一员。“作为一家世界知名超大型快餐连锁企业在国内最大的炸薯条供应商,公司30%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我们还能用在固原种植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异型薯饼。”身为雪川六盘山食品(宁夏)有限公司公共关系负责人,王蕊见证了家乡土特产的“升级”。雪川公司在固原市原州区投资7亿元,发力马铃薯精深加工。年10月,刚建成投产2个月,85.8吨冷冻薯条即销往泰国。该公司不仅实现了固原薯制品出口零的突破,也为传统产业探索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9月15日,走在该企业玻璃密闭的参观走廊上,自动化设备协同发力,完成马铃薯的“变身”。一个马铃薯可以加工成3块左右的薯饼,实现价值倍增。企业效益好了,余名员工,其中包括70%的固原本地人,提高了收入,与企业合作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农民收入也有了保障。走到一个新的生产区域,工人们正在安装新的生产设备。王蕊告诉记者,今年年底,这条年产3万吨的异形薯条生产线将建成投产——届时,企业的冰冻薯条、异形薯条年生产量可达30万吨,消化土豆60余万吨。固原市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以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产业化为路径,构建全链条现代化马铃薯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国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马铃薯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持续提升“六盘山马铃薯”品牌影响力。今日固原,推动建设宁夏副中心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陕甘宁区域物流分拨中心,加快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条穿越古今的“路”,固原再出发。(记者鲁延宏王猛见习记者李宏亮师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82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