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像
后人对李商隐的经典评价有一句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作为艺术家的李商隐无疑是伟大的,但这个伟大发生在他身后,在他的那个年代他虽然也很受欢迎,但还没有达到伟大的级别。
抛去艺术家李商隐,那是一个无法评述的存在;再抛去那些花边历史,那些花边更多是后人的想象与编撰,这里只想尝试找出真实的李商隐、李义山。
诗人身份是后世对李商隐的定位,当然还要加上伟大的诗人这样的形容与定位,但假如问李商隐自己,他可能更愿意别人称呼他为士子李商隐。
李商隐这样一个谜一样的诗人,留给后世的想象空间实在太大,但那更多存在于他的艺术世界,真实世界里的李商隐是什么样呢?
李商隐诗意图
官宦之后,小肩膀扛起大家庭公元8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商隐出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李商隐出生这一年,父亲李嗣任获嘉(今属河南)县令,虽然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这样的京官,但在李商隐来到这个世界这一年,李嗣的官运似乎不佳。
李嗣告诉儿子李商隐,李家祖籍陇西李氏,与大唐皇帝李氏同源,皇族之后?李嗣这个牛是不是吹的有点大?
这样讲有没有根据呢?据后世专家考证说是在西汉那会似乎是一家,至于李嗣的说法只能说是一种“道听途说”,可能正是李商隐的爷爷这样告诉他的,而他也就这样告诉了自己的儿子。
出身这样的问题,当然重要,大唐帝国是一个讲究出身的王朝,李白也说自己出自陇西李氏,但对于小县令李嗣而言,出身还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他需要面对的是养家糊口。
老李家传到李嗣这一代,已经人丁稀疏,尤其缺少男丁,据后世专家考证,李嗣家可能有某种遗传疾病,壮年而疾是他们家的常态,李商隐出生这一年,李嗣已经四十一岁,还能活几年,他并没有信心,为一家人做些准备成为后面这几年李嗣的奋斗目标。
李商隐的到来,让李嗣看到家族的希望,作为李家的长子,李嗣用“商隐”这个名字来寄托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许。
这里需要稍微说一下,李商隐名字出处的典故,要不便很难理解李商隐后来一生的纠结所在。
商山四皓
“商隐”出自西汉初期“商山四皓”的故事,故事很长不做介绍,只想说一点,商山四皓作为历史中最著名的隐士之一,在时机合适时出山,帮汉高祖刘邦坚定了传位汉惠帝刘盈的决心,事成之后,飘然而去,继续过不问世事,云淡风轻的日子。
李嗣给儿子起名李商隐的期望到底在哪里?作为了解李商隐后来人生经历的后人看,似乎也很难明白李嗣的用意。
李嗣是希望李商隐如同商山四皓一样做一个隐士?似乎不是,至少李商隐自己不是这样认为的,更重要的是李嗣一生为官,虽然不成功,但也不至于希望儿子去做隐士。
李嗣的用意到底在哪里?不太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名字便代表了李商隐一生的浮浮沉沉,一会纠结于要不要归去,一会纠结于入世做一番事业。
李商隐还有一个字叫义山,合义当为,便为之;不合义,则归隐山林。
父亲的期望很好,李商隐也明白,但什么是合义?什么是当为?
李商隐用一辈子证明一个道理——父母一定不要把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强压给子女,那样只能事与愿违。
李嗣在李商隐四岁这一年辞掉了县令的官职,带着全家人到浙西作了幕僚,为什么会去做幕僚,大概率和杜甫当年辞官一样,收入太少,完全不能养家糊口,那就只能辞官了。
李商隐跟着父亲在浙西慢慢长大,今天的江浙沪富裕发达,唐朝那会也一样,中原大地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李嗣本想为家人多做些准备,可是无奈李商隐九岁这一年,李嗣还是未能逃脱家族的遗产基因,五十岁而亡,在李氏家族里已经算是长寿,但几年奔波却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多少积蓄,至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李嗣只能寄托于老家的堂弟——一位上过太学,但一辈子从没做过官,终身隐居老家的老士子,李家所存唯一可托付的人。
公元82年,唐穆宗长庆元年,九岁的李商隐告别浙西,与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落叶归根——回河南荥阳。
回到荥阳之后,李商隐便跟着老士子堂叔学习经文。
学业有堂叔,生活上却只能自己想办法,堂叔也不富裕。李商隐跟着母亲、两个姐姐、一个弟弟,这么一大家子怎么办?父亲那点积蓄肯定指望不上,作为长子,十岁的李商隐便明白吃饭、生活永远在第一位,于是便开始了“佣书贩舂”的生涯。
李商隐自小跟着父亲生活,别的没学会,读书写字很擅长,于是在老家荥阳便开始靠着替别人抄书,收取费用来补贴家用,在不远的民国还有很多老书生以帮别人写信谋生,读书人为什么会受到尊敬,主要还是因为读书人太少。
“佣书”不够用,那就开始“贩舂”,“贩舂”是啥?其实就是二道贩子,低价买来带着稻壳的谷子,然后再经过自己去壳即“舂米”,然后再高价卖出。
靠着“佣书”“贩舂”这两项技能,李商隐小小年纪便将家里的生活重担挑了起来,但解决了家人的温饱,却不能实现父亲的期望,难不成真的去做一个商人吗?
士农工商,古代商人的地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商人有钱,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商人还是最后一项从业选择。
小小年纪无所谓,可以“舂米”来做,但成年之后呢?李商隐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为老李家是官宦世家,老父亲的期望可不是商人李商隐。
老家守丧三年后,十一岁的李商隐带着全家人移居到东都洛阳,此后便长期定居在洛阳,至于在洛阳是怎么过的,大概率还是“佣书贩舂”。
东都洛阳是一个大都市,完全不是小荥阳能够比拟,在这里没有人会关心一个没落的外来户,李商隐可以一边做着“商人”养家糊口,另一边可以用功读书,向着父亲的期望迈进。
李商隐诗意图
少年才子,入幕令狐家李商隐十六岁这一年终于品尝到大都市洛阳的好处,养活了家人,还得到那样的幸运,在李商隐看来,只有洛阳这样的大都市能够提供,他当年的选择对了。
现代人面对为什么要留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时,最常听到的答案是北上广深机会多,这样的答案对不对?没人敢说不对,也没人敢说对,但若是问李商隐,那估计肯定是留在“北上广深”机会多,因为他确实在大都市洛阳得到了机会。
东都洛阳繁华不输帝都长安,对于那些年岁渐长而又大名鼎鼎的政坛领袖而言,洛阳是养老最好的选择,既有繁华的都市娱乐生活,又有钱多事少的闲职可以选择,东都名义上保留了全套的帝国行政职位,那么还要等什么呢?
文坛大佬白居易、刘禹锡当时都在东都洛阳养老,当然也包括李商隐人生的贵人时任东都留守——令狐楚。
令狐楚是东都留守,也是文坛大佬白居易的好朋友,当然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牛党大佬。
牛李党争四十年,在李商隐来到洛阳时刚刚进入你争我抢的蓄势期,未来还有很多年的党争等着李商隐去面对,但现在对李商隐而言无疑只有幸运——李商隐不用再去“佣书贩舂”来谋生,“商人”还是“士子”的纠结,因为得到大佬令狐楚的欣赏而成为过去,士子李商隐来了。
李商隐这样一个小人物是怎么结识白居易、令狐楚这样的大佬?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是个谜,但若是考虑一下李商隐的才华,以及大唐帝国特有的干谒取士传统,便可以理解。
李商隐的才华除了闪耀晚唐星空的诗才之外,还有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才华——古文。
古文运动是大唐文坛大佬韩愈提倡并推动起来的,虽然这个时候韩愈已经作古,但古文运动的影响还在,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努力推动古文运动,虽然帝国的官方还是选择今体(骈俪、四六体)章奏之学。
李商隐的古文学自堂叔,雕琢于他多年的底层生活,比起那些华丽对仗的骈俪四六体,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文字更亲民,也更生活化,当然也就更需要真实的生活经验积累,而这些李商隐都不缺,他的生活就是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
据传令狐楚见到李商隐的古文之后,大加赞赏,同时表示他可以亲自教授李商隐今体章奏之学,因为令狐楚正是今体章奏之学的大家,有多牛,据说皇帝从众多的奏章中都能分辨出哪一个出自令狐楚之手。
令狐楚对李商隐的关照有多好,不光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让他进入自己的幕府,而且将李商隐最大的家庭负担也一并解决,并且让李商隐跟自己的儿子令狐陶一起读书,虽然令狐陶大李商隐十多岁,但在令狐楚看来,令狐陶的学业仍然需要向李商隐多加学习。
至此,李商隐正是进入令狐家,从此开始与令狐家恩恩怨怨几十年的纠缠之中。
至于大佬白居易对李商隐的提携,传说故事很多,但更多是欣赏年轻后辈,提携年轻后辈,因为那个时候白居易已经隐退多年,抱着养老的态度闲居洛阳。
李商隐十六岁进入令狐家,二十一岁时因令狐楚进京为官解散幕府离开,前后五年时间,李商隐不但跟着令狐楚学习文章之道,而且与令狐陶成为挚友,而这些本来是令狐楚这位牛党大佬精心的安排,但无奈李商隐却让这个安排成为遗憾,也成为李商隐自己的悲剧。
进入令狐府之后,李商隐没有了家庭生活的负担,很快便以令狐楚幕府巡官的身份跟着令狐楚一起奔赴郓州(今山东郭城)上任。
隔年,十八岁的李商隐陪同令狐陶一起奔赴长安应考,在李商隐看来自己的才华远在令狐陶之上,但最终的结果是令狐陶高中进士,而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却开始落第的科举之路。
再之后,李商隐受令狐楚资助又参加了几次科考,但无奈都以落第告终。
二十岁这一年,李商隐跟随令狐楚来到山西任职,这一年也成为李商隐在令狐楚幕府的最后一年,先是这一年的科举落第,紧接着令狐楚进京上任,李商隐本想留在京城读书准备来年科考,但失去令狐楚经济支持之后,李商隐多年后再次面临生活问题,于是不得已选择回家乡备考。
家乡的花销虽然比京城花销小,但一大家子的吃饭问题还是李商隐时不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过去有令狐楚的照顾,现在只能自己解决,于是回到家乡不久,李商隐便接受了当时兖海观察使崔戎的邀请,前往其幕府任主管文书。
虽然不是什么重要职务,但对李商隐这样一个没有功名出身的士子而言,他已经很满意,至少暂时解决了经济问题,但离开令狐楚之后的李商隐似乎也失去了好运,刚刚工作没几天,结果崔戎去世,李商隐再次失业回家。
回家不久后,二十三岁的李商隐再次前往长安赴考,但结果依旧——再次落第,从十八岁陪同令狐陶第一次赴考,前后五次,每一次李商隐都是带着必胜的信念前往,每一次又都是以落第告终。
前面有令狐楚经济上的支持还好,等到离开令狐楚之后,经济上的压力让李商隐不得不怀疑自己的科举之路到底有没有希望,于是这一年落第之后,李商隐做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去玉阳山学道。
李商隐诗意图
玉阳山学道,泾源娶娇妻李商隐身后留下无数谜题,除了那些晦涩难懂而又无比绚烂的诗文,李商隐的玉阳山学道也成为无数后人八卦的焦点所在,具体八卦略去,猜一个能够接受的解释,既然都是八卦,咱也八卦一个。
李商隐自从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续五年未中,对自己才学的怀疑,无疑是有的,都是人,连续复考五年还落榜,换谁都要失望、怀疑人生,再加上离开令狐楚之后,生活拮据,选择到玉阳山去隐居学习其实并不意外。
一方面,带着母亲一起去玉阳山,学习之外照顾家人,花销上肯定会少很多,他多年的积蓄并不多;另一方面,后人所八卦的玉阳山学道也不假,关键在于你认为的道是什么道,求仙是道,钻研科举应试也是道。
李商隐在随后的两年确实没有再去应举,是不是真的放弃科举,投入到道门了,以李商隐后面的表现而言,基本可以排除,因为后来他再次参加科举,所以后世八卦的“玉阳山学道”大概率是如同大多数的名人轶事一样,编撰多余实际。
至于那些绯闻花边,则更多出自后人“因文生意”的想象,人家李商隐写个啥,后人非要对号入座,那能怎么办?没辙,对吃瓜群众能有什么办法。
文章是文章,现实是现实,对别人可以分得清清楚楚,怎么到了李商隐就非要文章现实一起遐想呢?
回到现实,公元年,唐文宗开成二年,经过两年的“玉阳山学道”,二十五岁的李商隐再次奔赴考场,这一次李商隐幸运的金榜题名,前后八年努力,李商隐对两年的“玉阳山学道”感到满意,但真的是这样吗?
先看看这一年另一件对李商隐影响巨大的事,年底他的老恩师令狐楚去世,令狐楚死前指定李商隐为自己撰写墓志铭,最终新课进士李商隐以一篇足以传世的墓志铭献给自己的老恩师。
古代科考
那么再回看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李商隐八年后终于中进士,似乎也可以猜猜是怎么回事了。
令狐楚是谁?一个当了多年宰相的大唐政坛元老,他的墓志铭让一个没有功名在身的人来写,可以吗?显然不是很合适。
由于太喜欢李商隐的才华,令狐楚又非常希望李商隐来为自己写墓志铭,那么解决李商隐唯一的缺陷——功名问题,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令狐楚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就他那个儿子令狐陶都能成为进士,李商隐这样的大才早就应该成为进士了。
于是,在令狐楚看来于公于私,这一年的李商隐进士及第都必须实现,一方面为国家留下李商隐的才能,另一方面也能将自己的墓志铭之事搞定,令狐楚还有什么理由不“出手”吗?没有。
令狐楚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李商隐知道——他“出手”帮忙了,虽然隔年之后李商隐还是知道了中进士的实情,但那已经是另外一回事。
上面的分析猜测对不对,按照逻辑来说,李商隐是一个多年追逐仕途的标准士子,这样的官场道理他应该懂,但以他的实际行动而言,他又表现的似乎真不懂,要不也不会很快闹出与令狐家绝交的事情来。
与令狐家绝交成为李商隐一生的转折点,从此李商隐不得不进入“牛李党争”的残酷世界,而且不止一次受到牵连,直至人生的尽头都未能逃脱。
新科进士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虽然失去了老恩师令狐楚,但很快便得到另一位朝堂大佬的青睐——受邀作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
由于李商隐还没有完成吏部的最终考试,去做幕僚能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李商隐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他的经济情况实在不允许他在长安等下去;再者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也是权重一时的封疆大吏,去他哪里做幕僚对新科进士而言,并不是坏事,况且更大的好事还在后面。
仕女图
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欣赏比令狐楚一点不差,而且比令狐楚更甚,直接将自己的小女儿王晏媄嫁给了李商隐,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李商隐的时运似乎完全打开了。
后世在讨论李商隐的婚姻选择时,有很多争议,最大争议便在于李商隐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他的岳父和他的恩师的恩怨情仇。
若是按照令狐陶的说法,李商隐无疑是知道那些恩怨情况的,令狐楚是牛党大佬,王茂元是李党干将,整个朝堂谁不知道,你李商隐怎么可能不知道,不明白呢?
但以李商隐的角度来考虑,他很可能是无奈之举,虽然知道朝堂争执,但刚好又机缘巧合的碰到了真爱。
去王茂元的幕府对李商隐而言是为了解决一时的经济问题,因为他确实很穷。
碰到王晏媄则真是电光火石的真爱降临,无数的诗文都可以证明李商隐的爱情是真的来了,多年之后王晏媄去世,李商隐再没有娶妻纳妾。
在那个年代,想想白居易都包养了很多歌姬、元稹则娶妻三次,李商隐这不是真爱是什么?
解释有各种角度,生活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李商隐从此成了背叛师门的“李党”中人,成为未来“牛党”干将令狐陶眼里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隔年,带着新婚的快乐,李商隐准备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这个相当于进入仕途的“面试”,只有通过这个“面试”才能正是进入仕途,但是这一次很意外:李商隐被除名了,根本没有参加面试的机会。
至此,新婚快乐的新科进士李商隐才明白自己的进士是怎么来的,但事已至此,老恩师令狐楚已死,令狐家回不去了,那就带着妻子继续生活吧!
李商隐诗意图
仕途坎坷,夫妻情深李商隐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家中等待来年的授官考试,虽然经历了一些仕途波折,但那些小波折在李商隐看来并不算什么,他还年轻,他还有的是机会。
再者,还有什么比得上新婚燕尔的小日子呢?
一年后,年,二十七岁的李商隐又一次参加授官考试,最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只是做做校对的工作——一个钱多事少的好职位。
李商隐很满意,新生活正蒸蒸日上,无数大咖都是从小小校书郎做起。正当李商隐心满意足没几天,牛党再次发力,这一次李商隐被调离京城,转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从一个钱多事少名气好的京官,变成小小县尉,这样的变迁不可谓不小,但对于年轻气盛的李商隐而言,这一次的打击并不算太大,他抛下妻子只身前往上任。
上任之后,李商隐更是以满腔热血来履行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但很快现实便狠狠的教训了新入“职场”的小县尉。
顶头上司对他这个不知轻重的“小县尉”大加训斥,年轻气盛的李商隐愤而辞职而去,回京城去,回到妻子身边去,年轻人李商隐的热血第一次被冷落。
回到京师之后,李商隐靠着老岳丈的关心,也曾短暂做出仕,但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中陪伴妻子。
在李商隐陪伴妻子之时,朝堂之上再次发生剧变,先是唐武宗继位,紧接着“李党”党魁李德裕拜相,“牛党”众人则被扫地出门。
李商隐作为被“牛党”干将令狐陶背书的“李党”,这一次很遗憾的并没有受到“李党”的重视,原因便在于李商隐自始至终就不是“李党”中人。
公元年,唐武宗会昌二年,三十岁的李商隐参加朝廷组织的人才破格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虽然跟当初的校书郎工作性质差不多,但官阶比当初的校书郎品级还低了一级。
面对这样的结果,李商隐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自从上次从县尉之职辞职,虽然有老岳父帮衬,但一家人的生活却也再次陷入困境之中,为了生存,他只能接受。
李商隐本想虽然官职低了,但至少可以在京城照顾家人,可是老天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一年年底先是他的母亲去世,紧接着老岳父又去世,于是李商隐只好回乡丁忧三年。
三年后,李商隐回来还继续做秘书省正字,但由于三年没有收入,此时的李商隐已经是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商隐只能放下自尊和孤傲,为了生计,向故友令狐绹请求帮助,但令狐家的门显然不会再向他打开。
一家人艰难度日,等到小儿子到来,李商隐彻底没有了办法,无奈之下,他只能接受被贬桂林任观察使的“李党”中人郑亚的邀请,赴桂林任幕僚去。
这一个决定再李商隐看来实属无奈,但在权势正隆的令狐陶看来,这无疑是对“牛党”的再次背叛,于是很快“李党”郑亚再次被贬,而刚找到工作的李商隐则再次失业。
公元年,三十七岁的李商隐再次回到京城,由于孤立无援求助无门,只能通过考试再次获得一个小小县尉的职位。
十年前李商隐被贬出京是弘农县尉,十年之后,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县尉,时光和李商隐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庆幸的是没过多久,李商隐收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任职判官,工作解决了,但多年操劳家务的妻子王晏镁却病倒了,一家人需要养活,李商隐只能忍痛而走,妻子的付出李商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怀着对妻子的歉意,李商隐在徐州干了两年,只是他没想到他的运气实在太差,不久卢弘正去世,李商隐则再次失业。
再次回到妻子王晏镁身边,看着跟着自己一天好日子都没有享受过的贤妻,李商隐陷入无限的自责之中,但世道就是这样,前一年令狐陶当上了宰相,虽然李商隐再次求助,但换来的只是无言的拒绝。
为了生活,三十九岁的李商隐再次抛下妻子出发,这一次他接受了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前往四川任职参军的职位。
本想着养家糊口,让妻子孩子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可是这一次李商隐再也没能见到妻子,在他出发四川没多久,妻子王晏镁便再次病倒,年底便撒手而去。
妻子的离世对李商隐造成致命的打击,从此无欲无求,活在对妻子的回忆里成为他之后的常态。
虽然在四川那几年,可以说是李商隐一生中最安稳太平的日子,但心已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为了孩子们,也许吧!
公元年,在四川待了四年的李商隐随柳仲郢回京,出于情分,柳仲郢帮李商隐安排了一个收入还算不错的闲职,但李商隐似乎进入了他的老父亲李嗣的状态。
可能是家族基因的魔咒已经向李商隐袭来,到了四十五岁这一年,李商隐来到童年和父亲一家人曾经生活过的浙西游览了一番,然后紧接着便在四十六岁这一年,辞去官职回到河南老家。
回到老家之后,李商隐确切死于那一年已经无人知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李商隐去世时儿子在身边,至少不孤单。
李商隐诗意图
尾声在唐诗的世界,李商隐是后世读诗人绝不可能绕过的一个名字,《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文学地位之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至于,李商隐的一生,只能说命运从来不会因为你的才华而有所偏袒——才华出众但倒霉之事不断。
其中,最大的倒霉之事,便是无缘无故卷入牛李党争之中。
李商隐一生的悲剧,源自他自己,更源于那个无能为力的时代。
谁之过?谁之错?
也许忘记士子李商隐,记住诗人李商隐是个好的办法,但那样真实吗?可以吗?
诗词人物
、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
2、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
3、杜甫:努力过,失望过,命运如斯?
4、白居易:痴情少年郎,潇洒老来俏
5、王维:帝国文坛第一偶像
6、韩愈:从布衣士子到一代文宗
7、柳宗元:少年得志贵公子?闲云野鹤老渔翁?
8、苏轼:从眉山到儋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9、欧阳修:伯乐宗师千古文名
0、王安石:本色学者,伟大的改革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