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马宗保:打造更优质的“空中课堂”
“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阳春三月,清脆的童声从宁夏六盘山腹地的一个乡村教学点传出,乍暖还寒的大山顿显生机。
这是位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的一所教学点,一二年级共7名学生正在通过网络在线课堂与几公里外的白面民族小学中心校、白吉教学点同上一堂音乐课。
“我们请第二组的马浩楠同学为大家示范。”在主课堂,白面民族小学音乐教师张建霞看着右前方的屏幕说。屏幕上是辅课堂——高峰教学点和白吉教学点课堂的实时画面。
马浩楠拿起话筒,跟着老师的节拍响亮地唱起儿歌《动物说话》,3个教室同时响起掌声。
这是宁夏多年来在中南部9个县区推进网络在线课堂“一托二”模式的典型应用场景,即一个中心校带两个教学点,统一作息、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评价,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宁夏提前两年基本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在全国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宁夏教育云平台,有效解决了教育教学资源供需难题。
谈到宁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宗保露出笑容,但是紧接着,他沉思了片刻,“宁夏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加之顶层设计不够,距离高标准建设好示范区还有较大差距。”马宗保说。
“发展不均衡仍然是宁夏‘互联网+教育’最大的问题和困难。”马宗保调研发现,受政府财力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市、较发达地区工作建设成效明显,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刚刚脱贫地区乡村明显滞后。“脱贫地区乡村的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普遍薄弱,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不足。同时,还存在教师培训的覆盖面和精细化程度不足,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协同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环境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马宗保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支持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带动各级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新增经费主要用于加强脱贫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和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为常态化、精准化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能力培训提升,马宗保还建议,支持宁夏依托师范类本科院校建设“互联网+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项目。“可以考虑在宁夏师范学院立项建设‘互联网+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提高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综合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马宗保说。
(记者范文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