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帮扶大真情澎湃在线

李从悠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8.html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扶贫路上,中国建材集团驻宁夏泾源扶贫干部积极进村入户,精锐出战,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困难,上演了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扶贫故事。

马志锋:脱贫路上的“孺子马”

马志锋

“老嫂子,闹撒着呢,我又来了,可要打扰你哩。”

“不打扰,不打扰,看马总说的撒话,你能来我高兴地很,知道你工作忙还总是来看我,我还不好意思呢。”

“马明心回来了嘛,在西安开的店生意听说好得很嘛,你现在啥心也就不操了,把这几个娃看好就行了。”

“就是,咱们现在赶上好时候了,日子越过越好!”

……

这是龙潭村的扶贫队员马志锋正操着一口固原话与建档立卡户马明心母亲的一段对话。

来自宁夏建材的马志锋,不仅仅是龙潭村的一名扶贫队员,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固原市赛马新型建材公司的总经理。不同于集团派驻泾源的其他扶贫干部,马志锋在泾源工作11年了,算是半个泾源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能力越高,担子越重,作为已经融入泾源的扶贫干部,马志锋主动要求去帮扶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马苏来就是他的帮扶户之一。在马志锋的帮扶下,马苏来发展起了养牛产业,如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到马苏来家“拉话”对于马志锋来讲是每次入户的必修课,也正是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形式,一面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扶贫政策,同时也能了解到这些朴实的农民心里平时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困难,通过这种“无缝对接”拉进了扶贫队员及农户之间的距离。

今年3月的一天下午,泾源的天气还不是很暖和,马志锋坐在马苏来家的火炉边与马苏来一家人亲切的拉着家常,这时电视里模糊的图像和杂音引起马苏来8岁儿子不高兴,“啥烂电视都多少年哩,看个动画片都看不好,都啥年代还是黑白的。”马苏来狠狠瞪了儿子一眼,没有吭声。

这一幕却被马志锋看在眼里,因为他知道马苏来今年以来为扩大养牛规模也拼了力气,拿出了所有本钱,赶上政策好年头扩大规模,年底必将是个丰收年。这在龙潭村人人皆知,看似不经意的一幕,却引起马志锋的心里的一些不安。马志锋就和驻村第一书记陈保宏商量,自己家这两年换了电视原来的一台电视机闲置不用,不如给马苏来家先让看着。

这个建议得到陈保宏的赞同,第二天一大早,马志锋便把家里的电视机搬进了马苏来家,马苏来的父亲握着马志锋的手,不知说了多少个谢字,马志锋笑着说:“叔,再不客气咧,我也是扶贫队员,可是我的工作还不到位,你可不要见怪呀!”

“扶贫的日子很苦,但我们要苦中品出甜滋味”。马志锋作为半个泾源人,对泾源的生活十分了解,他知道不要说泾源的农村,就算是泾源的县城也比不了西安、银川那些大城市,队员们来了之后生活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年,中国建材第一批扶贫工作队从北京派驻泾源时,他这样对队员们说。为了让队员们尽快适应泾源的生活,马志锋主动承担起了“老大哥”的角色,带着工作队的成员熟悉工作环境,了解风土人情,给予了队员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每次驱车百里到村里,回来的路上他总是不忘记多绕几十里路去看看其他村里扶贫的队员们,如今扶贫工作队的队伍越来越大,马志锋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队员们在心里亲切地称呼他为“孺子马”。

如今的龙潭村,产业兴旺,人民富足,龙潭村有了“马”,就迸发出了龙马精神,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路奔驰。

杨国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杨国涛

年4月23日,杨国涛以驻村帮扶队员的身份,来到泾源县六盘山镇蒿店村。

蒿店村位于泾源县六盘山镇,这里山大沟深、耕地稀少、土地贫瘠,老百姓的日子还不算富裕。如何尽快实现脱贫任务?怎样有效开展扶贫工作?

来到村子的第一天,杨国涛已经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来自地勘陕西总队的他,在原单位是“行家里手”,作为一名扶贫“新干部”,他又一次感到了“难”!

驻村伊始,杨国涛为了尽早熟悉村情户情,经常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走访入户,驻村不到两个月就遍访全村多户贫困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人多地少、靠天吃饭的产业发展现状,年中国建材集团在蒿店村投入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特色牛羊养殖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户收入。

如何将这笔资金用好,用到位,杨国涛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之初,杨国涛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认真开展入户摸底与产业动员工作,通过走访建档立卡户,牛羊养殖户,他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为落实中国建材集团牛羊产业扶持资金精准到户,把准“脉”、开好“方”。

因当地青壮劳力多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孩子留守,劳动力不足,参与项目的农户积极性不高。面对困难,杨国涛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讲清讲透优惠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发展账”,积极动员村民参与。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个月的共同努力,蒿店村新建及改造养殖棚舍9座,新增牛47头,羊只,40多家农户从中受益。

“通过中国建材集团产业帮扶,建成了标准化养殖棚舍,扩大了养殖规模,羊的发病死亡率也显著下降,我们养殖户的收入不断提高。”养殖户李玉明高兴地说。

“我从去年购置基础母羊到现在已经出栏了7只羊羔,还有5只羊羔再有一个多月也将出栏,去年购置基础母羊和建棚舍的投入已经收回成本,以后出栏的羊羔可就是纯收益,我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养殖户毛玉平一边拉着杨国涛的手,一边说:“我们能过上好日子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中国建材集团的资金支持。”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是我最辛苦、最忙碌的时候,从未按时吃过饭,奔波一天回到宿舍,我累的一句话都不想说,倒头就睡,第二天继续工作。”杨国涛的努力没有白费,年他帮扶的5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光荣脱贫。

张彩宏:当好为老百姓服务的“勤务员”

张彩宏

“阿姨,你好,我是中国建材集团派到咱们村的驻村工作队员,也是你家的帮扶责任人,我叫张彩宏。”

“你是上面来的干部?我的低保现在被取消了,你看能不能给我重新办一个?”

这是西安钟表所派驻董庄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张彩宏,第一次走访64岁帮扶户任桂兰时的对话。

张彩宏了解到,任桂兰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因任桂兰老人没有劳动能力,儿子王军红无固定收入,村委会为任桂兰办理了低保。后来王军红在外地找到了稳定工作,还购置了小轿车,家庭纯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被取消了低保资格。

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张彩宏多次入户走访任桂兰老人,发现任桂兰常年一个人生活,缺少子女的陪伴,看到周围邻居有人享受着低保,心里又有点不平衡。

找到“症结”后,张彩宏对症下药,他从关心老人的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帮助任桂兰打扫卫生、整理家务、陪老人聊天……逐渐任桂兰老人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对张彩宏说。

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张彩宏开始耐心讲解国家低保政策,彻底打消了任桂兰老人享受低保的想法。

任桂兰老人激动地对张彩宏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安置房,看病住院也有新农合报销,每月还能领到养老金,驻村干部真心实意的帮助我,我们家要靠自己致富奔小康,不给村上拖后腿。”

在走访帮扶户丁志明家时,一进门丁志明的父亲就拉着张彩宏的手,兴奋地告诉张彩宏:“老婆子的医保年前就报下来了,这些真得感谢中国建材派来的好干部”。

原来,在年新年前夕,丁志明的母亲因病住院,出院后已经到了年跟前,儿子丁志明外出务工还没回来,无人办理医保报销手续,老两口为这事儿一直苦恼着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彩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向县合疗办咨询办理手续,跑前跑后递送相关资料,最终解决了老两口的心病。

杨逢岳:实心实意为民服务

杨逢岳

年11月,在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口,杨逢岳被宁夏建材集团选派到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当时,全村建档立卡户共计97户人,到年,脱贫89户人,但仍有未脱贫建档立卡户8户40人。到村任职以来,他坚持吃住在村,主动作为,迅速掌握村情民情,帮助龙潭村贫困户谋发展、争项目,为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倾心血、付真情。

驻村伊始,杨逢岳第一份工作就是撰写帮扶对象户说明、产业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资料和完善扶贫手册。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颗炽热之心,杨逢岳克服各类资料缺失严重,扶贫手册多数空白等困难,和第一书记吃、住、办公在不足12平方米的房子里,用一周的时间翻阅查找了村部年至年5年间所有资料,建立了建档立卡户电子档案,并走村入户逐一核对落实,完善了扶贫手册。历时半个月,杨逢岳的足迹踏遍了龙潭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圆满完成了户册工作,顺利通过固原市、自治区初步验收。

通过验收后,杨逢岳工作并没有丝毫懈怠,他和第一书记一起深入基层、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服务群众,两个月的时间详细了解了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想方设法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贫困户排忧解难。

杨逢岳了解到龙潭村的冶立新、冶努号等5户贫困户是龙潭村最特殊、最困难的贫困户时,当即选择这5户作为自己的扶贫对象。杨逢岳依托国家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脱贫政策,积极为贫困户冶努号争取扶贫项目,通过草畜产业带动,冶努号于年顺利脱贫。杨逢岳还积极落实雨露计划和燕宝计划,帮助考入中职的建档户马苏来女儿成功申请到元助学资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今年在“四查四补”工作中,龙潭村排查出6户存在返贫风险的村民,经村“两委”研究确定1户为检测户,5户为边缘户。杨逢岳主动承担了两户边缘户的帮扶工作,给两户争取到了闽宁资金补贴元,为冶主麻购买羊10只,冶三儿购买安格斯黑牛一头,做到既“输血”,又“造血”,增加了后劲力量。

杨逢岳为圆满完成扶贫工作,舍小家为大家,一年多来,他克服多种困难,坚持和在单位上班时一样,每两周回家一次,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中午吃过午饭后又返回村部。

虽然从家庭住址到扶贫点距离多公里,但是他从没有因为雨雪天气耽误一天,他把扶贫工作当作对生活的一种回馈,始终牢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建材报记者:王琰田通讯员:孙光亮

责编:阴音丁涛

校对:张健

监审:陶璐璐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1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