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乡村振兴人气旺吴忠日报

新华网银川5月16日电(记者马丽娟、贾浩成、何晨阳)如今的红寺堡区移民,已彻底摆脱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他们靠勤劳的双手,稳步实现了从温饱到摆脱贫困再到生活富裕的历史性转变。过上了新生活,红寺堡区人民展现出了精神面貌新气象。

红寺堡能人多,“名人”也不少,“攒劲妈妈”李耀梅是其中典型的一位。一场大病、一次交通事故,让她的生活不堪重负,女儿两次出面向好心人借款。创伤初愈,李耀梅抱定“只要肯吃苦,生活总会甜”的信念,3年多扎出2万余把扫帚,不仅还清了外债,还供女儿读了大学,苦日子逐渐变甜。

李耀梅在自家“车间”里扎制高粱扫帚。

李耀梅用自己故事为贫困群众决战脱贫攻坚树立榜样,马慧娟则通过一部部文学作品,为红寺堡乡村振兴路上百折不挠的“精气神”鼓与呼。

40岁的马慧娟是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人,人称“拇指作家”。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她却在10年间按坏了13部手机,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正式出版了五本书,记录了农村女人的酸甜苦辣和农民在黄土地上的奋斗故事。

在马慧娟的近日面世的新书《走出黑眼湾》中,她参照身边故事,写了十多个小人物从故土难离到乔迁惊喜,再到脱贫致富的曲折人生,也写了他们憨厚朴实、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泥土书香读书社”,马慧娟(中)在向学员推荐书籍。

脱贫攻坚路上,红寺堡区群众不等不靠不要,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南源村村民王克银就是这样一位,他主动照顾三个侄儿侄女,并主动退出低保,成了村里的“名人”。

年王克银一家5口人由泾源县六盘山镇双勤村搬迁到南源村,经过多年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二哥和二嫂身体不好,先后去世,留下3个娃娃,王克银将他们接回家照顾,不料家中房屋又意外着火,家庭陷入困境。

考虑到实际困难,政府将他们全家纳入低保,王克银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熬过了苦日子,年他主动提出退出低保。“孩子都工作挣钱了,政府帮助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该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王克银说。

在红寺堡,和李耀梅、马慧娟、王克银一样的人还有很多。红寺堡20多万群众中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每一个奋进前行的“分子”,成就了这片荒芜之地的幸福嬗变。如今,这些能吃苦、敢奋斗、有思路、闯劲足的“能人”,正阔步行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上,为红寺堡增添着无限的“火力”和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1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