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退伍军人马玉俊不等不靠摘ldqu

北京儿童医院酒渣鼻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08/9161434.html

“咱要靠自己奋斗,把日子过到人前头,不能让大家说闲话、看笑话。”7月2日,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甜水河村村民马玉俊说。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马玉俊退伍后,军人的本色不褪,敢拼的劲头不减。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他以军人的作风和担当,带领家人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心中始终攒着一股子干劲。

  年,马玉俊转业回到泾源县老家结婚生子,务农、打工。“一年到头,土里刨来刨去,一家子人勉强糊个嘴。”常年下大力气干活,收入并不高,马玉俊决定换个“活法”。

  年,正值红寺堡开发建设之初,马玉俊专程跑来一探究竟。“当时看着满处是沙滩,但我总感觉这个地方有发展空间,就花了元托人买了两个‘地窝子’,打算盖房子。”怀揣着从银行申请来的元贷款,马玉俊决定要在这里寻出路。

  平整沙滩打地基、跑市场拉木料、打电话叫亲戚帮忙……几个月时间,马玉俊硬是盖起了两间土坯房。“房子盖好,回到泾源时,兜里就剩了一元钱。”马玉俊笑着说道。

  搬!锅碗瓢盆、生产农具,马玉俊把妻儿和能用的‘家当’,用一辆奔奔三轮车拉到了甜水河村。

  “年3月5日搬来,至今已16年多了。”离开故土,搬到新家的日子,马玉俊至今不忘,“当年3个娃娃,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4岁。”

  干!打地埂、种玉米、栽枸杞、种葡萄,马玉俊早出晚归,试着用多种方式,下定决心让苦日子要“翻身”。

  “这个地方风沙大,水一缺玉米没产量,风一吹枸杞苗子死了,前几年啥都没收上,愣是把人苦咋咧。”伸出被太阳晒的黑黝黝胳膊,马玉俊的双手满是老茧。

  挫折面前不忘军人本色,凭着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劲头,马玉俊种的7亩葡萄挂果后迎来丰收。“那年,葡萄卖了3.8万元,感觉浑身都有了干劲。”尝到了甜头,马玉俊又开始转变观念,决定不再依赖在种植业上。他用卖葡萄的钱,买回了几十只羊开始饲养。

  年,马玉俊花9万元翻修了房子。之后又相继给两个儿子花销20余万元,娶上了媳妇。

  卖!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马玉俊饲养的羊群达到近只,饲草成为大问题,他便赶到羊群偷牧,但每天都提心吊胆。

  “有时,被负责封山禁牧的村镇干部盯上,就赶着羊群白天黑夜满山跑。人跑累不说,把羊都赶乏了,很心酸。”马玉俊叹着气说,一狠心将羊群一只只低价卖掉,“6万元买来的羊,卖了2.4万元。”

  发“羊财”的梦想受到“重创”后,马玉俊对脱贫致富的路子重新定位。

  买!年,马玉俊花元买回了两箱蜜蜂。

  当过兵、务过农、打过工、羊过养,但对养蜂,马玉俊不是太懂。为了学习技术,他一有时间,就跑到邻村两个养蜂人家去“取经”。每次去时,他总要买上一盒烟或几斤水果,从不空着两手;回家时,他总要买回一罐蜂蜜。小儿子一回家,他总要让孩子通过网络购买一些养蜂书籍、蜂箱等。

  “不吃苦,咋能把日子过好;不学习,养蜂就有难题。”马玉俊一边打开蜂箱查看近日繁殖的蜜蜂,一边给记者总结他的“生活经”。

  站在马玉俊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45个蜜蜂箱挨个摆放,杏子、梨等果实挂满了枝头,牛棚里大小6头牛闭着眼回草休憩。

  在红寺堡区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马玉俊享受到了贴息贷款、发展种养殖产业补助款等政策,让他脱贫信心更足了。

  “老马在村里树起了一个标杆,他这种脱贫致富不等不靠不要做法,在群众中起到了表率作用。”甜水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海军这样评价马玉俊。(宁夏日报记者马照刚)

编辑:姜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