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料没有了,在 “铡好的草料送上门,1吨元,价格很合理。”在村口卸草的村民马小伟补充说,他养殖20头安格斯肉牛,家里腌制的草料已经喂完,正为草料发愁时,村委会组织统一配送。
“几天前,牛贩子按市场价上门收购牛。现在有了草料,不急着出售了。”车里装满草,兰六七驾车返回。
初春,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地面上,河道两侧的冰雪渐渐消融。潺潺河水横穿南庄村,红墙人家、古树流水、飞鸟欢叫,一幅桃源美景。
兰六七家的彩钢牛棚位于小河边,牛棚里不时传出牛犊叫声。兰六七把车停在牛棚前的水泥路上,拆开包把草料倒入槽里,基础母牛、育肥牛、牛犊争抢着进食。
“这5头牛犊,再喂一个月,每头多赚元不成问题。”兰六七看着牛犊欢快进食,喜上眉梢。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避免人员大量流动的同时,又保证肉牛产业健康发展,泾源县组织饲草料企业复产,配送草料,保证养殖需求。
“公司共储存青贮、干草1.6万吨,可满足泾源所有养殖户半年需求。”负责饲草料配送的宁夏大田新天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刘志成介绍,自2月5日以来,公司每天为7个乡镇配送草料70吨,至目前共配送草料多吨,约占储存草料的十分之一。
当天,该公司以每吨低于市场元的价格,共向南庄村配送9吨草料。
“早在年,泾源县就采取饲草料集中统一配送措施,只不过今年配送的量更多。”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波介绍,泾源县在发展肉牛产业中,探索并建成完善的肉牛繁育、饲养、销售以及饲草料种植、加工、配送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泾源县草畜产业发展的一次考验。”杨波认为。
泾源县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现有农作物耕地面积13万亩。“根据草畜平衡,按照1亩产草料5吨,只能饲养1头牛。”杨波说,把泾源县所有的耕地全部种草,最多饲养13万头牛。
年,泾源县根据耕地现状,转思路、调结构,提出优质加高端产业发展思路。在饲养西门塔尔牛的基础上,引进安格斯高档肉牛。促使产业从数量取胜向质量取胜转变,提高养牛效益同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当年,泾源县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安格斯基础母牛1.2万头。
年,泾源县在企业饲养高档肉牛成熟的情况下,向农户推广。接着,泾源县又引进多头安格斯纯种基础母牛,除了少数分给养殖企业外,将头基础母牛按每户均2头牛,分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经过企业示范,养殖大户带头饲养新品种,安格斯肉牛很快在泾源县扎根落户。”杨波说,泾源县安格斯肉牛饲养量超过2.5万头,每头牛收益高出传统黄牛元,相当于养两头黄牛的收益。泾河源镇秦村的秦青龙饲养30多头安格斯,一年保守收入10多万元。
为了扶持产业发展,泾源县变现金补贴为实物补贴,向养殖户投放精饲料,在避免养殖户套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又确保产业良性发展。
年年底,泾源县一次性向养殖户投放多吨精料,确保养殖户家家有草料。
“通过疫情考验,投放精饲料这一做法优势明显。”杨波说,现在很多养殖户家的精饲料还有存量。
如今,泾源县肉牛饲养量15万头,是全区唯一优质肉牛示范县,肉牛产业更是泾源县富民产业之一,养牛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以上。
针对疫情防控,泾源县采取稳定发展产业措施,由各乡镇、村组统计群众每天需要的草料数量和出售牛的数量,组织配送企业上门配送饲料,委托泾河肉联厂到村口收购。
同时,泾源县积极开通饲草运输“绿色通道”,确保饲草企业和养殖大户从外地调运干草。又结合年草畜产业发展需求,采购80吨紫花苜蓿、红豆草种子和5万支肉牛冻精;落实了集中人工种植牧草流域,从外地预定安格斯母牛1万头,完成了“出户入园,出村入场”9个示范场的总体设计。(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文/图)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