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基金会在下陈村的工作站,是以老庭院改造的小花园,即使在晚上也有村民来,一起泡茶聊天。图片来源于台媒
协助大陆乡村振兴、小区营造,很多台湾青年默默的发挥作用,并在下沉到乡村的过程中,对大陆风土民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综合台媒消息,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最边陲地带的下陈村,过去属于漳州第一农场,发展相对迟缓。全国首个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今年便来到下陈村协助进行小区营造。下陈村正好有家德国花卉厂商进驻,基金会工作团队提前布局,鼓励村民莳花弄草创造村落风光。
基金会工作站有3名台籍青年和1名陆籍青年。在田野调查时他们发现,这里的村民大多是特定时期由泉州市南安区迁来,闽南语非常溜。
有台青坦言,“在台湾生活廿多年,所讲的闽南语还不如村民标准,有些词汇双方鸡同鸭讲,搞得彼此哈哈大笑”,但台青们与村民的情谊,也就这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一名台青指出,下陈村面积很大,以前种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近年转型种菜,“但种菜跟种花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是有了相关课程的诱因,许多高龄村民兴致勃勃,把课堂上发的蓝雪花、勋章菊、长春花等种子带回家,小盆子小碗拿来当盆栽,将闽南式房子妆点出另一番趣味。
其中一名台青的“下沉”感想是——“要找出符合在地特色的产业,并且克服困难”。
台青表示,他曾经一度被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派到宁夏泾源县去扶贫(海沧区的对口扶贫县),当时协助回族山区村民养蜂,第一年的蜂箱难以越冬,“蜜蜂死了约八成”,但是经过环境改善,现在当地的条棒状蜂蜜产品,已经逐渐打出了口碑。
台青们的辛苦也并没有白费。截至今年10月为止,下陈村小区营造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村民对公共议题的关怀度增加,愿意投入共同发展村庄的人也日渐增多。
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以“美丽庭院”、“乡村会客厅”、“乡村大剧院”等方式,希望在一年之后,阶段性成果发表,能让下陈村焕发新颜。
记者了解到,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以团队形式在闽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已陆续吸引了几十位台湾青年加入,成为了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重要窗口,让福建成为广大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首选地。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