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同样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影响人口发展的水平和结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十年以来泾源县人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人口总量有所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
一、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外流趋势愈发明显
从总人口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全县常住人口为人,是全区22个县(区)中唯一低于10万人的县,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相比,减少人,下降15.84%,年平均增长率为-1.71%,与全国年平均增长率(0.53%)相比低2.24个百分点,与全区年平均增长率(1.35%)相比低3.06个百分点,与全市年平均增长率(-0.72%)相比低0.99个百分点。从人口占比来看,全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44%、占全区的1.18%,与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79个百分点和0.42个百分点。从乡(镇)人口分布来看,呈现“一升六降”的特点,香水镇、泾河源镇、六盘山镇、新民乡、兴盛乡、黄花乡、大湾乡常住人口分别为人、人、人、人、人、人、人,占全县比重与年相比,分别增长13.72%、-2.50%、-5.12%、-1.10%、-0.68%、-1.69%、-2.63%。全县常住人口呈总量持续下降、人口向县城集聚的特点。全县常住人口规模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年中,全县每年出生人口由年的人下降到年的人,人口出生率由年的19.13‰下降到年的14.07‰,除个别年份偶有变化外,出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二是其他因素叠加影响。移民搬迁、逐年增长的大中专学生外出就学和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也促使全县常住人口总量减少。
二、家庭规模趋于小型、跌破“三口之家”大关
家庭户,是指以“具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立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有家庭户户,平均家庭户人口2.98人,比年的3.68人减少0.7人,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数量底线。比全国平均水平(2.62人)多0.36人,比全区平均水平(2.65人)多0.33人,比全市平均水平(2.9人)多0.08人。平均数值背后,是家庭类型的深刻变革,一是近年来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适龄妇女生育率下降使得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出现了少子化趋势。二是因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代沟”扩大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的诉求、年轻人更重视小家庭和两代人分住偏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景象了,代际居住分离已然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落户限制的继续松动,住房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人口流动有可能进一步加快,持续推动家庭规模的小型化。
三、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性别结构失衡明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31%;女性人口为人,占48.6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年第六次全国人普查的.21上升为年的.40,提高4.19个百分点,比全国性别比(.07)高0.33个百分点,比全区性别比(.83)高1.57个百分点,比全市性别比(.4)高2个百分点,在全区性别比中排第7、在全市排第3。综合来看,全县总人口性别比虽然仍处于国际公认的人口性别比(-)正常水平,但增幅明显、变动较大,尤其是各乡(镇)人口性别比分布不均衡,6个乡(镇)性别比突破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男女比例明显失衡。性别比在-之间的乡(镇)仅有新民乡(.61),以下的乡(镇)为香水镇(99.44),以上有5个,分别是六盘山镇(.5)、大湾乡(.11)、黄花乡(.25)、泾河源镇(.81)和兴盛乡(.72)。主要是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占有一定的市场,非法性别鉴定和堕胎现象仍然存在,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将会使农村成年男性中的困难人群遭遇严重的“娶妻难”,家庭稳定性也会受冲击,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增加。
四、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24.12%;15-59岁人口为人,占60.39%;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5.4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1.62%),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31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0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从人口年龄结构看,一方面人口生育水平有所下降,少年儿童比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有所增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11.62%,低于全国(13.5%)1.8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9.62%)、全市(10.33%)2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位居全区第七、全市第三。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综合来看,泾源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分乡镇来看,香水镇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小,分别为11.06%和8.35%,六盘山镇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高,分别为26.76%和19.58%,其次为大湾乡,分别为23.24%和17.63%。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化社会,意味着六盘山镇、大湾乡已提前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和两个乡(镇)的行政区划、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年4月六盘山镇、大湾乡划归泾源后,两地居民融入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加之受地缘因素影响,两地居民特别是中青年居民素有在固原生活、工作、求学的习惯,当地居住的多为留守老人,致使老年人口占比较大。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使得人口抚养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全县总抚养比由年的56.12%下降到55.63%,其中,少儿人口抚养比由年的44.38%下降到年的37.54%,下降了6.84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由年的11.74%上升到年的18.08%,上升了6.34个百分点。国际上,普遍以总人口抚养比,即儿童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来测量“人口红利”,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抚养比低于50%,就意味着其进入了“人口红利”获利期。年,我县15-64岁人口人,占总人口的64.26%,比年减少了79人。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抚养比持续走高,导致我县“人口红利”期快速缩短,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抚养负担加重。随着我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种养、生态经济、“两来一加工”等重点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矛盾将更加突出,需要给予更大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