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余勇当振兴家乡的领头雁人民资讯

本报记者潘江毛文文马飞胡欣“伍支书,你今天咋有时间过来了?饭吃了吗?快到屋里喝口茶,凉快一会儿。”5月28日,泾源县六盘山镇什字村,村民李玉海看见村党支部书记伍文余走进院子,放下手里的瓦刀,拍了拍身上的土,热情地上前招呼。“我刚从镇上回来,路过进来看看文化大院建得怎么样了。”伍文余和李玉海站在院里聊了起来。“几天没来,收拾得更好了,院里铺了地砖,还有个鱼塘,真阔气。”“还要感谢你,鱼塘是你雇人挖的。”“还缺什么?沙子够吗?等建成了,给你联系一些桌椅,村民们晚上来听秦腔有个地方坐,大家一块热闹热闹。”四年前,李玉海家境贫寒,除了几亩地、一方小鱼塘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父子三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李玉海的儿子李满怀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这些年,伍文余一直记挂着李玉海一家,帮他们申请补助,让父子三人住上安居房,鼓励李满怀养牛致富,还垫付8万元帮他购牛。李满怀被伍文余感动,开始养牛。年,李满怀存栏14头牛,还了欠款,还有余钱,原来那方小鱼塘,也被扩建成20米宽、40米长的大鱼塘。父子三人感恩村集体的帮助,创建文化大院,为全村人业余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曾经需要集体帮助的人,如今开始为集体作贡献。什字村像李满怀这样的弱势群体相对较多,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稍有意外,生活就会陷入困境。怎么帮助兜底户脱贫,尽快过上好日子,这是伍文余总在思考的问题。敢担当“如果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不敢担当,怎么带动村民发展。”这是伍文余常说的一句话。年年底,泾源县从澳大利亚进口了一批安格斯基础母牛,什字村也分到了一部分。村民养了一辈子牛,还没养过“洋牛”,心里直打鼓。这些牛能否在什字村养得住、养得好,谁也说不准。没人敢养,伍文余就带头养。他从书上学技术,找能人取经,日夜琢磨怎么配饲草料、怎么管理牛犊,心思全在养牛上。与秦川牛和西门塔尔牛相比,安格斯牛育肥时间缩短了一个月,出肉率更高,市场价格每头高出多元。村民看见了效益,没了顾虑。年,伍文余被评为固原市脱贫攻坚农村“两个带头人”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下转二版)-06-:00: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4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