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曾爆出这样一个地名梗:“你的家乡有多高级?”
评论区的留言,画风不忍直视。
古色古香的兰陵,被改成了土味十足的枣庄,“枣庄美酒郁金香”,“枣庄美酒夜光杯”,“枣庄笑笑生”轮番登场,那个身形修长的面具王子高长恭,英俊潇洒的兰陵王,变成了枣庄王。
庐州改合肥,让许嵩的歌里“庐州月光洒心上”,变成了“合肥月光洒心上”,庐州才子包拯,变成了合肥才子包拯,估计包大人脸上的黑线,又多了几根。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符号,徽商、徽菜、徽派建筑、徽州文化等等,都因为“徽州”改成“黄山”而成了历史的烟云。
常山改成石家庄,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变成了“石家庄赵子龙”,感觉武力值都少了一大截;九原变成包头后,万人敌的吕布似乎就成了头裹白毛巾,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精神小伙了。
最坑的,还得数袁绍,原本霸气的自我介绍“汝南袁氏”,变成了“驻马店的袁绍”,浓浓的山寨感扑面而来。
客观而言,地名更迭,是王朝兴衰、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深藏在地名背后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字面上的含义。
譬如西湖,就如同一粒镶嵌在杭州城区的珍珠,折射出这世间的繁华的变迁。而长白山,则如同一首雄壮的诗歌,诉说着雪乡的雄奇和坚韧。
每一个地名,都是中国的一块拼图,承载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
由国家人文历史编著的《地名里的中国》,就是一部以地名为线索,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作品。
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地名背后的世界,通过地名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示地名是如何成为历史、地理、文化交汇处的节点,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地理特征、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的信息。
寻根问底的探索发现,如同一把神奇钥匙,为读者开启了打开中国地理形胜的知识宝库。
譬如,曾作为秦朝古都的咸阳,因为位于渭河北岸、九山之南,“山水俱阳”而得名,城内至今还有渭城区。
然而,在诗人王维笔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水陆码头的繁荣景象,如今却已不见。
咸阳东面的渭南市,也因渭河得名,汉初就曾设渭南郡。
不过,渭河最广为人知的风貌是来自《诗经》中那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其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的泾水是渭水支流,因为挟带着大量的泥沙,两河交汇时便出现“泾渭分明”的河面景观,宁夏最南端的泾源县就因泾水发源于此而得名。
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三山五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具有景观和文化的双重意义。受山川的名气影响,不少城市都以因山得名,如泰山脚下有泰安市、新泰市,还有岱岳区、泰山区,华山脚下有华阴市、华州区等等。
除了名山大川,一地之名也可以来自于当地的物产,如四川有绵竹市,此地境内有绵水,两岸多翠竹,故而被命名为“绵竹”。
山东有鱼台县,因地处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境内渔产丰富,因而得名。因物种而得名的地方也不少,如陕西米脂、甘肃瓜州、广西桂林、云南腾冲等。
地里埋的也能给一个地方命名。新疆和田因为当地产美玉而得名,“和田”一词在古汉语与蒙古语里的意思就是“美玉的土地”。敦煌有大名鼎鼎的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里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句。
玉门关曾经作为玉石出口地的繁华已不可见,但那段历史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正是通过对地名的解读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而《地名里的中国》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汇集了大量的地名案例,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正如《地名里的中国》所揭示的那样,地名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记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因为每一处地名,每一个故事,都有可能成为理解历史、认识自我、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座桥梁。这片土地,不仅仅是我们脚下的实在之物,更是我们心中乡愁和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