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五载一巡守秦始皇十一年出巡五次,浅谈

前言

自前年至前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除了进行制度改革外,还频繁出巡,以至于秦始皇在外出巡的时间都远超在宫中安居的时间。

《尚书》曾记载,天子“五载一巡守”,可秦始皇却在十一年里出巡五次,而且五次出巡路线并不相同,最后更死在了出巡途中。秦始皇如此频繁出巡,究竟有何目的?出巡制度发展至秦朝又有何特点,对于后世又留下了哪些影响呢?

秦始皇形象

秦始皇的五次出巡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始皇出巡陇西郡、北地郡,穿过鸡头山,经过回中。其中,陇西郡的西县本是秦国旧都,而北地郡也是秦初三十六郡之一,与陇西郡同属一个经济区,而鸡头山约在今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南处,回中地处今甘肃华亭南,陕西陇县西北。

由此可见,秦始皇出巡陇西、北地二郡,无疑是对秦故土的安抚行为,而且“西亦有数十祠”,秦始皇是一定会祭拜祖先的。出巡完毕后,秦始皇沿着宝鸡、岐山、凤翔,最后东归咸阳,更有其特殊意义。因为这条东归路线是昔日秦人东进称霸的路线,为称霸天下,秦人在这条东进道路上,历经三十余代君主,历时六百余年。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路线

此外,始皇二十七年的这次出巡,既是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一次出巡,也是他所有出巡中唯一的一次向西出巡。第一次出巡结束后,秦始皇随即宣布“治驰道”,对原有各国的交通线路进行整治,把它们连接起来,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过全国各地的道路,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秦始皇后续的出巡,更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工程,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史记·秦始皇本纪》

就在广修驰道的同时,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这一次的路线与第一次相反,出巡的是东方郡县。这里的东方郡县,本是原来六国的土地,因此出巡的路线很长。离开咸阳后,秦始皇东出函谷关,经过洛阳,先是登上邹峄山(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在此刻石颂功。而后还于泰山封禅,刻石颂功。之后,秦始皇又去了烟台、胶南,沿东海到江苏的海州、徐州,接着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车辙又碾过湖南长沙等地,最终从陕西商县返回咸阳。

秦始皇出巡图

事实上,本次出巡不仅线路长时间久,更危机重重。据史载,秦始皇第二次出巡途中经常遇见狂风暴雨,但即便如此,秦始皇从未中途放弃,由此可见秦始皇出巡之决心。

“始皇东游至阳武搏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年,秦始皇又进行了第三次出巡,本次出巡依旧是向东行进,与第二次出巡一样,不过在返回时路线却有所不同,经邯郸、上党、安邑等地回到咸阳。不过这次出巡,却遭遇了赵国旧势力张良策划的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险些被刺杀。事后秦始皇下令大索天下,即全国通缉,结果无功而返,于是秦始皇再次来到齐国旧地芝罘立石刻辞,称秦一统六国乃是“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结束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的争斗。接着秦始皇又浩浩荡荡地巡游了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于是派遣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海寻药。

秦始皇第三次出巡路线

在第三次出巡结束后,秦始皇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出巡过,究其原因,或许这两年里,秦始皇正为解决匈奴威胁而思索着。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始皇率领四名武士微行咸阳,结果在兰池宫遭遇刺客,就在这次遇刺后,秦始皇开始了第四次出巡,不过这一次出巡的区域,则是秦朝北部。

关于这次出巡,《史记》记载得很简略,“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始皇之碣石”,并在碣石刻字,其间,秦始皇见到卢生从海上带回了一本录图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就因为这句话,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自琅琊北至荣成山……至之罘……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关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史记》记载得比较详细,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李斯、胡亥跟从。秦始皇先是抵达云梦,在九疑山祭祀虞舜,然后乘船过丹江和钱塘江,等到达浙江时,因为水面波涛汹涌,于是在向西一百二十里的狭中(余杭)渡过,之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并刻石。

回归时,经过吴、江乘,走海路抵达琅琊山,然后又继续北行,到之罘山前,秦始皇梦见鲛鱼作乱,使得派遣海外求取仙药的事情一直没有结果,于是抵达之罘山后,秦始皇见到一条大鱼,立刻用连驽将其射杀,之后到平原津,秦始皇突然大病,最后在沙丘平台病逝。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路线

秦始皇的出巡特点

纵观秦始皇五次出巡,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出巡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且出巡范围广。在秦始皇称帝后的十一年里,有五年都在出巡,这样的出巡频次,在我国古代帝王中也是名列前茅,更远远胜过《尚书·尧典》所说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出巡频率。持续时间上,秦始皇每次出巡时间都要花费数月之久,而且在出巡的范围上,如果以秦朝四十六郡来算,秦始皇共计出巡过三十八郡,可见其出巡范围之广。

其次,秦始皇出巡多偏向东巡,五次出巡中有四次都是东巡,或许跟东部郡县皆为六国旧地有关。其中又有三次出巡主要以齐国故土为主要目标,而且东巡都以齐鲁海滨为最终目的地。

秦始皇影视形象

另外,秦始皇在出巡途中还喜欢刻石祭祀,修建行宫。五次出巡中,途中有七次刻石颂功,分别是在峄山、泰山、琅琊山、之罘山、之罘山东观、碣石、会稽。第二次出巡,秦始皇就于泰山封禅,之后更是多次开展“斋戒祷祠”“祭大禹”“望祀虞舜于九疑山”等祭祀活动。至于修建行宫方面,《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曾提到,“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加上近代在辽宁绥中县到河北秦皇岛发现多处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更证实了这一点。

秦始皇的出巡目的

秦始皇称帝后的五次出巡,对外宣称的是“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其主要目的就是宣德扬威,安定天下。在前三次出巡的短短三年中,秦始皇就在昔日六国的土地上巡游了一番,并长期活动在昔日齐国土地、燕北赵代之地和东南吴楚之地。至于原因,因为在公元前年,秦国通过权诈的外交手段兵不血刃灭了齐国,齐国的人力物力也因此得以保存。加上齐国经济繁荣,又是秦人征调粮赋的基地,若是对齐国旧土的统治不稳定的话,足以动摇秦王朝。

秦朝疆域

此外,齐国也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所以秦初对齐国旧土的统治就显得比较粗糙,正因如此,秦始皇自然不会掉以轻心,在多次出巡时游离齐国旧土,也充分说明了秦始皇对齐国旧土的重视。

除齐国外,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也是秦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公元前年,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并修筑起了一座西起临洮、东到辽阳的万里长城和大量要塞,成为秦朝守卫北疆的坚实屏障,因此秦始皇在出巡中也曾两次巡视北方。

除了宣德扬威、安定天下外的政治目的外,秦始皇还想借助出巡实现他的宗教目的。根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甘肃秦墓竹简《日书》等文献记载和研究,秦朝普遍盛行神灵崇拜。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秦始皇自然也信奉神灵崇拜,因此他在五次出巡中,多次祭祀各地的天地山川鬼神。同时秦朝崛起于西陲,而历代神灵则位处东方郡县,秦朝不愿迁都至东方郡县,于是便在出巡途中祭祀山川神灵,以此达到“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的宗教目的。

秦始皇影视形象

至于第三个目的,则是秦始皇自己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在神权思想的崇拜下,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又迷信封禅说,但抛去这些,秦始皇更渴望长生不老,并因此不惜做出一些堪称狂热的举动。

由于东部郡县的燕齐旧土临海,常有海市蜃楼出现,古人不明其理,于是便以为那是令人向往的仙界,到秦始皇称帝时,之罘、琅邪等地仍是方士活跃的中心。当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到琅邪时,方士们闻声而动,“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方士们寻仙长生的上书正中秦始皇的下怀,于是秦始皇狂热的寻仙之旅就此开始。秦始皇三十二年东巡到碣石,找到燕人卢生,让他求羡门高誓去找神仙,之后又让石生等人去求长生不死药。在方士们“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的诱惑下,秦始皇每次出巡到海滨都会长时间逗留,为寻得海上神仙求得长生不老,可惜最终未能得偿所愿,于是不甘心的秦始皇在兰池人为创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三秦记》是这样记载的,“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由此可见,秦始皇对寻仙的执念。

秦始皇影视形象

出巡制度的后世发展

作为皇帝制度的开创者,秦始皇是第一位实践天子出巡四方的皇帝,他的出巡举措,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封建帝王的出巡行为。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常常外出巡察,其目的之一就是考察地方官吏治理情况,至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也经常出巡各地,清朝时期,康熙和乾隆更是频繁出巡,进行实地视察。

关于帝王的出巡,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出巡却是中央对地方有限控制和监督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出巡制度,帝王们也能够获取更真实的地方情况,方便做出各种重要决策。

此外,除了帝王亲自出巡外,还渐渐演变出了帝王遣使出巡、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的巡视以及地方监察机构对所属州县的巡视三种出巡制度。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出巡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有利于选贤任能,并且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分集中,有力保证地方监察机构正常履行职责。

秦始皇出巡路线

结语

在秦始皇之前,天子巡狩只是设想,可在秦始皇称帝后,他在十一年内五次频繁出巡,既满足了其政治目的、宗教目的和个人欲望,也因此对地方有了更真实的认知和了解,并基于这种了解,不断做出如修筑驰道、修建长城等影响后世的政策举措。秦始皇作为第一位出巡四方的封建帝王,其一举一动也对后世帝王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后世帝王出巡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也让出巡制度得到了新的历史发展,渐成规章制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67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