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城水洛是座城上

吡美莫司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8/4345613.html

不知从何时起,“水洛是座城”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水洛是座城,不是单纯的县城的城,也不是现代意义上城市的城,而是一座带有浓厚历史味道、穿越千年的古代之城。在悠远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水洛城的历史要远早于庄浪这个县。当然,历史上的水洛城不仅指现在的庄浪城区,大多数情况下代表的就是现在庄浪东南部、秦安东北部、张川北部、华亭西部、静宁东南部及周边大部分地区。

一千年之城

水洛城历史悠久,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处,仅水洛北塬就有汉墓10多处,曾经出土过大量的石磨、石杵、铁锅、陶器等文物。

根据国家文物局主编、北京测绘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下册)和庄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综合:水洛故城位于水洛镇东关、西关村内,原城址东起王家庄村,南至县第一中学西米,西北墙无存,县城址东北角今存宋代残墙遗迹。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米。墙基宽9米、顶宽3米、残高2-30米,四面开门。汉、宋文化层堆积厚2-3米。始筑于汉代,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元明时期西南角被水毁后,在西北角缩小为小城。现存城为宋代所筑,城墙夯土层内采集有唐、宋代白釉瓷、豆青瓷碗片及祥符通宝钱。原城址大部分已经被破毁,现在仅存的是宋代一段30米长的城墙和明代堡子。

秦、汉设水洛亭。秦始皇灭六国,水洛城地区一直为秦关中五郡之陇西郡所辖。汉属安定郡。三国时期,属于曹魏雍州管辖,西晋泰始年间(—),属略阳郡。东晋十六国时,处于民族政权之下。唐为陇右牧监水洛监所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水洛城长期被吐蕃占领。北宋为德顺军水洛城寨,北宋庆历四年(年)刘沪筑水洛城。金皇统二年(年)设水洛县。元朝相继属庄浪路、庄浪州。明时为静宁州南部大镇。清代先后属陕西行省、甘肃省行省静宁县。年起属甘肃省第二督察专员平凉公署庄浪县。年8月4日解放后,相继为平凉专区、天水专区静宁县和庄浪县的水洛乡。年为庄浪县城所在地至今。

水洛城第一次见于《晋书》,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后秦姚兴皇初三年(公元年),“姚硕德讨平凉胡金豹于洛城”,这里“洛城”即水洛城。《资治通鉴》:东晋义熙七年(年),西秦乞伏乾归“冬,十一月,进攻南平太守王憬于水洛城,又克之,徙民三千馀户于谭郊。”这是水洛城全称见于史册的最早记载。说明水洛最早建城应在1年之前,较元代初(约年)设置的庄浪路行政区(今庄浪南湖)早约多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水洛城能发生大规模的攻守战役,说明其人口规模和承载能力已经非常大。

《宋史?地理志》:庆历三年,即渭州陇干城(今宁夏隆德)建德顺军,领县六、寨四、堡一。六县为:陇平、水洛、威戎、隆德、通边、治平,四寨为:静边、得胜、安宁、怀远,堡一:本中安堡城,中安。这里说的很清楚,水洛是县,那么水洛城在哪里?清朝《静宁州志》引《九域志》记载:中安堡“在距州城三十里处,庆历三年建置。”《金志》记载:中安堡“属水洛县”。《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水洛本中安堡城。堡一,中安。”查《康熙字典》和《新华字典》:“本”字均有“原先,本来”释义,《新华字典》该释义下举例:“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这里的“本中安堡”的“本”字意思就是原先、原本,直译就是:“水洛城原本中安堡”。这和《宋史》郭成、郭浩兄弟出生地“德顺军中安堡”是同一地。这就说明水洛城至少在宋代或以前就有所属的中安堡城,就像现在的水洛镇和东关村一样,即中安堡就是水洛城所属的相当于中心城区的建制。

据韩店镇出土的北宋仁宗嘉佑五年()《大宋王家城新建城隍庙碑》铭文:“水洛三山东来,二水分注,主阜中位,如虎之踞;客冈旁拱,如凤之舞。又其东山有青铜白金,秀林美实,大车之扑,广厦之材,民所取之,其利斯博,故其民弃泾原故土,即水洛新居者万有余户,善利诱之然也。”北宋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描述水洛城“其地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道路,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河、渭,田肥沃,广数百里,杂氐十余落,无所役属。”因为地处陇山西麓,不仅是秦渭交通必经之地,更是关中通向西域的要冲,又有二水绕城交汇的特殊地理,水洛城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和商贸中转地,很早就是适宜人类生存的沃土。

陈守忠在《刘沪筑水洛城及相关事迹考》中道:“水洛城当上陇孔道番须道要冲,北魏以降,一直是军事重镇。”其实水洛城不仅是古番须道要冲,还是古鸡头道、陇关道的必经之处,更是古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及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据民国《重修隆德县志》载:“隆境无大浸巨川可行航筏,四方货物之输入概由陆路而来。丝、棉、布,索运自平凉;盐、碱、硝灰、驼,自固原;农具、山货、香料,来自水洛城;箊酒、菜、糖、契材贩,来自静宁县。”云崖寺森林公园中的盐场子,曾经是一个商品交易和存贮的集散地。清同治五年(公元年)五月,陕甘总督杨岳斌为筹集军饷出巡,由泾川经水洛城去陇西,迫令城民捐输军饷。元代在这里设立庄浪路的目的,就是作为控制西北的枢纽。从远古到宋元,水洛城一直是民族政权和汉族朝廷争夺防守的主战场。

我们都知道,中国许多城市和地方,因为朝代更迭和战乱,名字和归属改了又改,许多地方的古地名历朝历代都有人在争论,至今都很难有定论。而水洛城自从有了这个名字便历经千年而不改,只是行政归属和级别在变化,作为一个县级城池,在全中国都不多见。

总之,跨越千年浩瀚历史洗礼的水洛城,直面朝代更迭,阅尽人间悲欢,见证忠奸善恶,以兼容并蓄的姿态至今屹立,不悲不喜。

二众神之城

早在十几年前,在泾川游回山王母宫时,当看到西王母在回山和周穆王、汉武帝会面的壁画时。我就想,在中国的远古时代,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许多人和事演变成了神话故事,因而变得云雾缭绕,矇矇眬眬。但随着考古发现和人民世代口口相传,特别是把几个同一地域的不同点联系起来看的话,许多神话故事其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关联性。

先秦时期,水洛城并不出名,出名的是位于其东边的朝那湫。彼时的水洛及其周边,以朝那湫为中心,生活着华胥氏、伏羲、女娲、西王母等一众大神,他们各自带领着属于自己的部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和新秩序。大家基本上是一座山一片地各自安生,因为同处在这一片叫古成纪的地方,时不时还发生些交流和会面一类的活动,关系好着哩。

华胥氏部落在此游牧并孕育了伏羲、女娲,并创造了华胥文化,包括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开始了人类从规律上认识大自然,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易经》;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成为中华音乐的起源。就像秦人的发迹史一样,各位大神先是在朝那湫地区完成了第一次力量蓄积和经验积累,然后由陇东地区再关中平原再走向全国。在不断积累经验和发展生产、扩大人口规模的同时,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甘肃学者陈守忠在《河陇史地考述》一书中指出:“传说中的古成纪,指的是陇中黄土高原偏西,由东边贴近大陇山静宁、庄浪、清水等县,向西包括秦安、通渭、天水、甘谷而至朱圉山为止的这一片地方”。如果用卫星地图看,这些上古时代基本公认的大神活动痕迹都在陇山周边,以朝那湫为圆心、半径在公里的圆周内。

秦安大地湾发现约0年前的人类遗址,不仅证明当时社会形态是母系氏族社会,而且已经有了供首领议事的大殿建筑,可见其发达程度。而华胥氏、伏羲、女娲和西王母一样,本身都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我们不妨想象,在远古时代的庄浪,水洛虽还没有城这个概念,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其在远古时期成为中华文明中心的地位,是各位大神出生和成长的沃土。

三祭祀之城

朝那湫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肇启之地。自秦惠文王投《诅楚文》石碑以来,朝那湫是历代国家举行大祭的圣地。秦汉时期,人们把朝那湫作为祭祀祖先的重要地点,甚至其地位远超泾河、渭河二水之上,直接将朝那湫与黄河、汉水、长江并列为华山以西四大川。秦始皇灭六国实现大统一后,首巡朝那湫;汉武帝几次赴朝那湫祭拜;汉安帝、桓帝曾三次驾临朝那湫进行祭祀。

那么朝那湫在古代为什么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这就涉及到古代祭祀场所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一是人的问题,二是源委的问题。人指的是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华胥氏曾经在朝那湫地区生活并且建立了华胥氏国,还在朝那湫孕育了伏羲和女娲,伏羲即龙神之子、上古“三皇”之一,女娲是人类祖先,即龙神之女。因此朝那湫就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中华龙的故乡,是祭祀人文先祖的源头。这在讲究礼仪的先秦时期非常重要,各诸候国贵族们都以华胥氏、伏羲、女娲为先祖,说得更通俗一点,源委问题就是认祖归宗的顺序问题,就是把先祖最早出生地作为祭祀开始的地方。

紧接着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么重大的中华民族起源地就是现在的庄浪县郑河乡朝那湫吗?从古以来,各地都在争在抢,在论证、考证,许多历史名人都有各自的见解。

宋代范仲淹说:“朝那之西,秦亭之西为水洛城。”秦亭在天水,水洛在庄浪,朝那就指的是陇山之巅的朝那湫。明朝“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平凉籍名人赵时春在其撰写的《平凉府志》认为:“朝那湫,今平凉高山,在在称之,唯华亭西北五十里湫头山者是也”。他还在嘉靖43年(年)撰写的《朝那庙碑记》中写道:“祭河必先源然后委,则朝那之湫宜在华亭(明代朝那湫属华亭县辖)。其地宜在华亭、化平(今宁夏泾源县,与华亭县接界)之交,似属正确。”作为明朝会试第一名且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官员和文化名人,赵时春经过多年考证,不仅从地理位置推理,更是第一个从古人祭河的源委角度进行论证,是比较可信的。这些权威文献和名人考证对朝那湫的地理位置指向均在现在庄浪县郑河乡朝那湫(当时为华亭县辖)。

文物考证方面,主要是对秦《诅楚文》的研究认定。因为《诅楚文》为石刻,北宋时发现三块,根据所祈神名分别命名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告亚驼文》。《诅楚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被《金石录》等多种古代金石和书法名著收录。关于《告大沈厥湫文》石刻出土地,南宋有名的书商陈思在其《宝刻丛编》中说得十分具体:“治平中,渭之耕者得之于朝那湫傍。熙宁初,蔡挺为渭帅,乃徙置郡廨。”自唐宪宗元和年间至金太宗天会年间三百余年,平凉一直是渭州州治所在地,朝那湫(当时属华亭县)就在渭州辖区,而蔡挺正是熙宁元年知渭州。

原平凉市文联主席李世恩先生结合文史和考古断定,庄浪县郑河乡朝那湫就是上古时期的雷泽。他还援引当代学者范三畏先生观点:彭阳虽是汉朝那县,但其湫渊西海子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位置不符,且下通乌水(今清水河)而北入黄河,与“出渭”不合;隆德东北有湫渊,但该石出土时,隆德是顺德军之属寨,不隶属渭州;镇原湫渊太阳池,地近泾水之脉中段,与渭河及渭州都无关涉。相比之下,唯有庄浪朝那湫,既是渭河之一源,也属于当时渭州所辖华亭县(前期称仪州)之地,地望相合。这个位置,正是现在庄浪朝那湫所在地。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地名变化频繁,文献记载又相互出入很大,关于古朝那湫的争论仍然在继续。如果要从历史文献记载确定朝那湫的方位,必须先确定作为其历史坐标的古成纪和古朝那县位置。但从目前的争论情况看,古成纪县和古朝那县都存在多次迁移的说法。如清道光《秦安县志?建置》即提出“治平成纪”、“显亲成纪”、“秦州成纪”的成纪三迁说。朝那县从汉置到隋废,其间也发生过县址迁移,所以就出现了“西朝那”和“东朝那”之说。其实,华胥、伏羲、女娲的足迹在整个黄河流域均有出现。近年来,陕西蓝田华胥祭祀、河南淮阳伏羲祭祀、天水伏羲祭祀、秦安陇城镇女娲祭祀、泾川的西王母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中华人文始祖纪念活动,影响十分重大。各地都有文献记载、有历史遗存,都认为自己所处地区就是古代大神的唯一生存地,不能动态的看待其出生、成长、活动轨迹。

陇东学院历史系的张多勇经过对各地朝那古城遗址考证后认为,朝那县秦汉在宁夏彭阳,东汉至北魏在甘肃灵台,北魏至西魏在甘肃镇原,隋代在甘肃平凉安国镇。竟然与庄浪县郑河乡所在地区没有关系。但是他的一个观点很中肯,就是他认为历史上朝那县发生过多次迁移,因为当地有某个朝代的朝那县遗址,当地人就会把所有朝代的朝那县都附会到自己的故乡来,这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中间的一种故乡犹荣心理,也是争夺名人故里的原动机。

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完全可以证明庄浪朝那湫即是正统:一是朝那湫的最重大意义是华胥氏孕育伏羲之地,那么伏羲生在古成纪,汉成纪最初在静宁是基本公认的,从目前有所谓灵湫的几个县来说,与伏羲出生地古成纪最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庄浪朝那湫。二是最看重朝那湫祭祀的是秦人,秦人之所以看重朝那湫,是因为陇山(即关山)之西有秦亭,秦亭就是秦人祖先秦非子牧马起家的地方,而“秦亭之西为水洛城”是被多种史书和名人肯定的。秦始皇第一次出巡绕道鸡头道(桃木山)过回山(华亭马峡)在位于华亭关山的上下畴(包括朝那湫)祭祀就是告慰祖先。三是庄浪朝那湫自古就叫朝那湫,而固原、隆德的则分别叫西海子、北联池,镇原的叫太阳池(其县志记载是清朝才出现的堰塞湖)。也就是说这三处的朝那湫历史上都不叫朝那湫,是有文化的人根据史书记载硬套的,当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灵台的朝那湫早就干涸了,与不涸不溢相差太大。而在庄浪,当地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就叫朝那湫,只是发音有些变化而已,与地方史志记载完全一致。文物方面虽因破毁严重,但在90年代前曾多见残砖断瓦和巨大梁木于前后湫。

作者:田彤,庄浪县工商联常务副主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