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开辟宁夏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金台

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了绚烂多姿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新时代,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传承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趣。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消费环境发生变化的今天,如何让这些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关系着非遗的活态、良性传承。在“见人见物见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致力于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融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创新应用“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文创”等模式,拓展了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新路径,既让非遗重焕生机活力,又带动一方百姓学习技艺,增收致富。

宁夏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宁夏位于农牧交错地带,既是黄河流经地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区。早在3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历史上,宁夏是“丝绸之路”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军旅文化等文化形态多元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以花儿、秦腔、小曲、泥哇呜、口弦、社火、民间文学为代表的黄河文化艺术,以砖雕、贺兰砚雕刻、泥塑、二毛皮鞣制、古建筑建造为代表的黄河传统手工技艺等,彰显出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高质量编制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入手,精细梳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精准阐释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精确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意见,作出宁夏坚定自信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力表达。实施了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非遗精准扶贫等,扶持民间传承、启动实施“教育传承”、鼓励生产性保护传承,促进宁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年3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从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基地、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目前,宁夏境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其中,花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砖雕、泥塑、贺兰砚制作技艺等1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麻编、葫芦烙刻画、黄河石鉴赏艺术、羊皮筏子制作等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项目名录,4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9个县(区)、乡镇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村落进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98个。在年11月28日正式公布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人候选名单中,宁夏魏氏砖雕传承人卜文俊、传统麻编织文创传承人张璟、葫芦烙刻画传承人陶瑞珍等4名非遗工作者进入候选人名单,“魏氏砖雕扶贫”惠民增收案例入选全国50个优秀案例。

6月13日是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线上线下”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宁夏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非遗旅游”探寻非遗发展新途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文旅融合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其既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7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