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地级市,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共有辖1个区、4个县,总面积平方千米。
固原市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黄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固原还是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固原名称的由来,始于明景泰三年(年)。一说是固原唐末陷于吐蕃后,先后侨治于甘肃的平凉、镇原,固原这个地方就被称为“故原州”,讳故改固,因名固原;二是“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险固因名”。
固原市境内以六盘山为南北脊柱,将固原市分为东西两壁,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大部分在~米之间。由于受河水切割、冲击,形成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错的地理特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山脉有六盘山呈南北走向,主峰美高山(米缸山)海拔米,为固原市最大、最高山脉。月亮山海拔米,云雾山海拔米。有六盘山高山丘陵区,葫芦河西部黄土梁、峁丘陵地区,葫芦河东部黄土梁状丘陵地区,茹河流域黄土梁、塬丘陵地区,清水河中上游洪积—冲积平原区,清水河中游西侧黄土丘陵、盆、埫区,清水河中游东侧黄土丘陵山地区等类型。
固原市境内有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祖厉河、颉河、乃河、红河、茹河几大水系,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7.2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约3.24亿立方米,其中有0.8亿立方米因埋藏太深或矿化度高于5克/升而难以开采利用,真正能开发利用的有2.44亿立方米。六盘山区年降水充沛,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0.5万立方米,年均径流量2.1亿立方米;森林的总调蓄能力为万吨,相当于径流总量的3.5%,地下径流量的20%,是宁夏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天然水塔”。
固原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也是宗教东传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先后传入固原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种。
西海固方言,固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邻近甘肃和陕西,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关中方言和秦陇方言。固原话作为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的代表,从语言学角度看,它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既与陕西的关中话不同,又与甘肃的陇中话相区别,独具特色,自成系统;从社会学角度看,它不但反映出了固原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经济状况,也反映出了它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
固原是文化市,祖祖辈辈流传较多民俗,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
固原市歌以兴山歌为主,河湟花儿的曲调有快调和慢调之分:快调里的衬句教少,拖腔也相应减少,较为简洁紧凑。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曲令为基调格式,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对仗等中国古典诗词的修辞方式。花儿剧本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并在段落中较多地运用叠字、叠句的手法,以及诸如“者”、“嘛”、“呀”、“哈”、“哎”等虚词来做衬字。
口弦,通称“口口”,是一种以吹奏口弦并伴以即兴表情动作的民间娱乐形式。口弦分两种:竹制长三寸,扯线发音;铁制长一寸半,拨钩发音。口弦两端亦可系上丝穗、珠子等坠饰。“口弦”主要流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一带的回族妇女中间。
踏脚舞,源于汉唐时期的“踏脚舞”最初属于“弹腿”,曾在陕西渭南、西安等地回族群众中流传。当时纯属武术项目,有完整的套路,回族男性青年在沐浴礼拜之前,先练习一套“弹腿”,然后再去做礼拜。陕西一部分回族群众迁徙到宁夏泾源县,“弹腿”在当地逐步演变为“踏脚”。
剪纸,固原回汉族人民喜爱剪纸、且沿袭了很久的民间手工艺品,多为妇女剪制。剪纸多在冬季农闲时进行,到了春节贴窗花、做花灯时达到高潮。
方棋,西海固叫“下方”。劳作的农民,在田间地头,叉开手指,横竖四次各七道,便可划出“方棋”盘来,一方用小石头,土块,另一方则用小树枝作棋子。棋盘以15条线纵横交错构成56个交叉点,对弈双方各执28枚棋子。行棋过程中,一方的棋子每走成一个小方块就可以吃掉对方一个棋子,谁成方的速度快、数量多,获胜的机会就大。
刺绣,传统刺绣群众基础广泛,种类繁多,有枕头顶、小孩鞋帽、婚嫁衣饰、钱包、肚兜、针插、笔袋、烟袋、荷包、桌裙、门帘、马褥、缠腰、袖套、香囊、笔套、书包等。这些刺绣品,装点着回汉人民的生活,体现着人们的情趣。刺绣具有针脚精细,形象逼真,造型质朴,配色艳丽和谐的特点。
社火,被誉为“民间艺术活化石”,包涵了表演、造型、语言、彩绘、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类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德县社火享誉六盘山区,主要有高台、马社火、高跷、旱船、舞狮、秧歌等多种表现形式。独特的艺术造型和绝技,融入了六盘山区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每年春节各乡镇、村组都要走村串户用社火拜年,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元宵节在县城举办社火大赛,各单位、乡镇社火队集中展示、评比、奖励,既丰富了民俗文化,又传承了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