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尔哈地名里储存大西北人的黑色记忆

田尔哈:地名里储存大西北人的黑色记忆

在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河西镇新西村,有个社叫田尔哈。这个田尔哈社所在的地方,也恰好是甘肃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处。这个在大西北的广袤大地上毫不起眼的村落,却因为它的名字,而储存着大西北人几十年前的一段黑色记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田尔哈尚无人居住,也没有名字,只是一个荒凉的而且普普通通的小山沟,周围大山环绕,山沟的旁边有一条狭长的小道,穿过山沟直通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新民乡。

华亭的方言,T、Q不分,所以,天、钱、田在一个正宗的华亭人嘴里,发音是一样的。如果用华亭方言仔细考究“田尔哈”这个让外人茫然的字眼,就发现“田尔哈”另有深意。华亭方言里,“田”就是“钱”;“尔”就是丢、放、失去的意思;“哈”等同于普通话里的“下”。三个字连起来,用普通话解读,就是“钱丢下”、“钱放下”的意思。

中国人自古讲求名正言顺,无论人命、地名,都追求个祥和、吉利,即使达不到这个要求,至少不会用“丢钱”之类的晦气文字来命名一个地方。这其中没有秘密,更多的是当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段痛苦、屈辱、恐惧的黑色记忆。

在山高林密的西北高原上,田尔哈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两省通衢,商旅要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四个省份活动,这里就成为首选的路径。但曾经从这里路过的人,幸运的人只是“钱丢下”,更多的不幸者则是把命丢在了这里。

当地流窜着一股土匪,这股土匪猖狂到了何种地步呢?他们已经不像一些素常的流寇或者山匪,还尚且躲躲闪闪,或者还知道自己干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业,尚有羞耻之心,还会在从事自己的买卖的时候隐蔽一点、低调一点。这股土匪公然在现在的“田尔哈”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类似收费站的据点,只要有不明就里的人往来,只需大喊一声“钱尔哈!”(当地方言“钱放下”的意思),这人就必须表示出万般顺从和恭敬地将身上所有的钱财和值钱东西放在“收费人”的面前,然后很惶恐地走开。一般情况下,“收费人”绝不会多说第四个字,过路人些许的迟疑或者反抗,遭到的就是灭顶之灾。

所有经历过这里且侥幸生还的人,在对这个地方的记忆里,“钱尔哈”这三个字就分外鲜明和深刻。久而久之,这块土地也就被这三个字命名。

这股土匪不单从事固定“收费”,还有流动“收费”。特别是到了后来,“田尔哈”这三个字响彻西北的时候,很多人对这里闻风丧胆,除非天大的干系,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的出行,否则很多人宁可多绕道三五百里,也不愿意从这里通过。“声名远扬”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田尔哈固定“收费站”收入锐减。为了保持平稳增收,土匪们逐步改变“守株待兔”的被动策略,开始游走在附近各个村落,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残暴和贪婪,让这片黄色的大地笼罩在了恐惧和灾难之中。

恐惧到了什么地步呢?这股土匪出行的常规形象是骑高头大马,身上背着长矛或者马刀,极少的时候背着步枪。当地人无论是在田间劳动还是在家里作息,均要轮换着派人望风,一旦发现苗头就立即发出警告,所有人随即四处躲藏流窜。土匪多次出行,令当地人形成了深入骨髓、类似条件反射的恐惧。以至于偶尔瞄到山头或者路尾有一个骑驴的人路过,也会发出逃命的警告,根本顾不上也不敢仔细辨认骑在驴背上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幼。

当地人称这股土匪为马家队伍。现在一些祖父、祖母级的,对这支队伍依然有着来自童年的顽强记忆,以至于耄耋之年,也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

(原创作品,三文连载,感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3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