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华亭有座皇甫山,自古以来比身边任何一座山都引人注目,华亭人向来视其为强县安民的“龙脉”。
在山下仰视,皇甫山是一道逶迤连绵的山梁。踯躅于皇甫间,你就会知道,皇甫是浩瀚如涛的一片山。皇甫山系整体呈东西走向,起于华亭县城,尾落苍茫关山,由东向西渐次升高,逶迤而上,气势高俊恢弘,如同来自天边的苍龙吸纳东来之紫气,擎起了华亭地理之脊梁。皇甫山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条河流叫南汭河和北汭河,两河均发源于关山浩瀚林莽,在皇甫山起讫处合而为一,二水托一山,一山凫汭水,华亭便有了金龙汲水的奇妙景致。
汉魏之际,皇甫为陇东硕姓著族,汉史称皇甫氏为安定朝那人,朝那在平凉府之南,即为今华亭,华亭皇甫山因曾居住皇甫家族而得名。费解的是,唐后期以降,皇甫姓人家在华亭销声匿迹。大汉至两晋的名相宿将,名门望族,皇甫氏去了哪里呢?这可是个庞杂而深邃的历史学术命题。
一是据明《平凉府志》载,隋以前举门阀,讲宗源,重故里,凡言皇甫者毕归朝那,其圣哲皆属华亭,隋炀帝病孝秀之伪,唐文皇戒门阀之害,时置诗词赋策士,皇甫氏逐渐散居各处,不复重乡里。
二是唐中期,时任仪州州官的皇甫氏性贪且不侍奉慈母,发生义犬救母和狗娃告状事件,仪州州建降为县治,斩废城池北门,州官夫妇被扣瓮活埋于皇甫山巅,皇甫氏举家遭歼。
三是唐后期,皇甫氏中有人涉嫌犯罪,举族诛连,皇甫族人听到消息后,纷纷连夜潜逃避祸,未远逃者没入华亭山区改姓埋名。
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皇甫规墓在华亭一个叫王峡口村范家庄的地方,范家庄就在皇甫山北不远处。这是皇甫山曾为皇甫家族别墅的力证之一。
安定朝那人皇甫规是东汉有名的 事家和学者,家族世代武官,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 ,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皇甫规一生 的功绩是招抚羌人,安定羌变,缓解东汉朝廷与羌人之间的矛盾,官至护羌校尉。皇甫规一身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不畏权奸,曾数次遭权奸陷害仍毫无畏惧,刚正不渝。他爱才惜才,荐贤委位,年迈时举荐才略兼优的张奂代替自己的职务。他开设学馆十四年,以《诗》、《易》教授门徒十四年,提出了百姓是水、君主为船等一系列概念,很有警世意义。熹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追赠大司农,与张奂、段颎都声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
皇甫规的兄之子皇甫嵩也是个厉害角色,同是安定朝那人,少年有志,好诗书,习弓马,文武兼优。时人太尉陈蕃、大将 窦武闻其才数聘,他都未予以理睬。灵帝光和三年下诏征为义郎,任北地太守,后任左中郎将,参与镇压 巾起义,初在颍川为波才所败,旋据守长社,后因风纵火,使起义 失利,又在陈国、东郡、广宗、下曲阳等地镇压起义 ,展开了大肆屠杀。不久任冀州牧、封槐里侯,还当上了车骑将 ,为太尉,病卒。
安定朝那实指历史上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史上多难之地。从西汉元鼎三年初置一直延续至东晋,其县址由于战争、行 区划、人口等多方因素影响一直游移不定,安定郡几易其主,成为封建势力必争之焦点,许多地方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几乎成为无人旷野,人口由汉初14万多锐减到2万多,区划从初置时的今固原彭阳迁移至陕甘等地。因此,安定郡下辖的朝那县在当今好多地区留下了踪迹,如今华亭、庄浪、泾源之交有朝那湫,泾川城郊有朝那沟,镇原县境有朝那城,灵台县有朝那镇等。
我以为,古安定朝那就在今华亭及其比邻的宁夏泾源部分地区。以史籍佐之—
有明以来的华亭县志均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在戎那地置朝那县,今华亭县北部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今华亭县南部属汧县,北部属朝那县”。 版《华亭县志》载:“西晋时,今华亭北部属安定郡朝那县,南部属扶风郡汧县。”
史志除表明古朝那与今华亭割舍不断的关系外,还就这里的地理形胜作了表述。《汉书.地理志》载:“朝那县有湫渊祠”。《后汉书.郡国志》载:“安定朝那县,有湫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
将文字表述和现实地理作以对接,可知“湫渊祠”和“湫”指向同一地方,就是关山顶端淡水湖泊朝那湫和朝那庙,据说当初朝那县就是因此水而得名的。朝那湫原属华亭管辖,年划归庄浪县,属于行 版图的硬性切割。
后来,“朝那”为什么跑到灵台呢? 版《华亭县志》载:“西魏文帝大统元年,移朝那治于今灵台县朝那乡。”说明灵台朝那是西魏文帝时期才成立起来的,迁移的原因是皇甫家族遭到了 治迫害,一部分在当地改姓埋名隐藏起来,一部分东迁到了那里,迁过去的这部分由于“故土难离”,将新址唤作朝那,以作念想,因此灵台便有了“朝那”,成了“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乡。
让我们再认识一下皇甫谧其人。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皇甫嵩之曾孙,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长于曹魏,卒于西晋太康三年,享年六十八岁。他有两个方面的功绩被世人追忆。
一是从席坦学儒,成为一代硕儒,汉武帝屡下诏征,皆称病不就,终生不仕,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相传,寒门士子左思被人看不起,但颇有志气,决心创作一篇超越前人的《三都赋》,把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城都写进去。为了完成这个宏伟计划,他广泛收集历史知识和各种资料,并游历古城旧都,然后杜门谢客,潜心写作。一些世族文人对此肆意嘲讽。出身江南豪门的文学家陆机说:这个伧夫俗子真不知天高地厚,竟想超越班固、张衡这些前代名家,实在太可笑了。陆机还写信给其弟陆云,说有个无知狂徒想写《三都赋》,看来,写好以后只配拿当我的酒盖子。弹指一挥,十年过去,《三都赋》终于面世,但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左思十分懊丧,受人指点后请名儒皇甫谧品鉴,皇甫谧读罢拍案叫绝,当即作序,如此一来,才引起了广泛瞩目,连傲慢自大的陆机读后都叹为观止。待到《三都赋》重印刊发时,举国轰动,到处有人抄写,洛阳纸价为之飞涨。“洛阳纸贵”的成语就此产生。从这件史实,不难看出皇甫谧声望和学识方面的社会影响力。二是皇甫谧中年患风痹,肢体不遂,因而潜心钻研医学,吸取《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精髓,总结晋以前针灸成就,融合自己临床经验,写成了《 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全书12卷,篇,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奠定了世界针灸学基础。
因为皇甫谧在德望和文学、医学方面具有如此拔俗的成就,所以他的故里一度引起了焦灼的争议。
甘肃灵台人说皇甫谧故居在灵台,依据是最早成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的《元丰九域志》,灵台县词条下记载有皇甫谧读书台和他的墓。年赵玉青在《祖国晋代伟大针灸学家皇甫谧》中指出:“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即今甘肃灵台县人”。此后诸多学术性著述均籍此说,确定皇甫谧故里在灵台。
好事者根据年代推算,灵台朝那肇建之时,皇甫谧已卒多年矣。有学者认为,灵台关于皇甫谧的遗迹有东迁皇甫家族后裔为纪念先祖蓄意而为之嫌,特别是皇甫谧墓更存疑问,因为皇甫谧生前主张厚养薄葬,对自己的后事在《笃终论》中有明确训诫:“朝死夕葬,不造新服。”“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后人不可能有违皇甫谧之意。
宁夏人坚称皇甫谧故里在宁夏彭阳县古城镇,搬出历史文献《元和郡县图志》,证明唐朝在今天的固原城设原州,辖百泉县,百泉县城西至原州九十里,朝那县故城在百泉县城西四十五里。又据《史记》“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萧关在固原瓦亭附近,瓦亭就在彭阳古城西30公里。古城先后出土金铜牛、汉代陶质下水管等文物,年出土青铜鼎一尊,有铭文三段,其中一段为“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重十二斤四两。”此鼎是西汉朝廷所颁,证明是朝那县官方所用的标准容器,也肯定此地就是汉朝那县治。《辞海》词条可见,皇甫谧“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字样。
而在华亭,紧挨皇甫山的黎明川曾叫皇甫九龙川,皇甫九龙川里有皇甫九龙池,皇甫九龙池大池下连小池,池池相接,曲径通幽,碧波荡漾,荷艳鱼跃,异卉飘香,蜂蝶蹁跹,是皇甫家族的花园。可见皇甫家族人脉之兴旺和经济之雄厚,这道川在民国之前仍叫九龙镇。藉此可知,皇甫山就是彪炳史册的皇甫家族居住地。
除此而外,“皇甫之争”还有固原说、彭阳说、镇原说、庄浪说、平凉说、河南说、山东说等,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争论不休,至今均无定性。
面对激烈的争执,华亭人没有再发声,不是败下阵来偃旗息鼓,而是冷静旁观,悉心观察,认为皇甫谧的籍贯是不是华亭至少在目前已无关宏旨,有待新的史料和物证的出现和挖掘。
我以为,皇甫谧是咱中国人,青山处处埋忠骨,华亭至少是皇甫谧文化 辐射和延伸到的地方,就这一点,足够引以为豪了。
文章来源:华亭旅游景区导游词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