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岭村美丽乡村入画来

03:14

00:00/00:00

记者赵志强徐树雄陈军

年立春刚过,记者一行来到了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宽敞保暖的牛棚、极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宁静温馨的康养中心、文化气息浓郁的村史馆……巷陌深处,白墙蓝瓦,处处宁静祥和,处处风景如画。

杨岭村地处六盘山腹地,这里曾经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

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考察精准扶贫情况。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杨岭村村民,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几年来,杨岭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产业培育提升为核心,以村风民风建设为保障,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新农村,打造特色产业示范村,由过去的落后村、问题村、信访村蝶变为如今的先进村、示范村、文明村。

把纸上规划“绣”在大地上

杨岭村的贫困曾是出了名的。

三面环山、出行困难,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贫困发生率为33%。交通不畅成了杨岭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岭村视察,为贫困村的脱贫指明了方向。泾源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高标准编制美丽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描绘美丽农村新蓝图。

杨岭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年,杨岭村开始着手打造美丽村庄,使出“绣花”功夫,把纸上规划落到实处。立足现有道路框架,加快水、电、路、网建设,修建村道5条10公里,“三线”入地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7.8公里,砌筑护坡1.5公里,修筑边沟水渠2公里;完成民宿改造户,危房改造户,拆除土坯房间;实施幸福农家工程,建成幸福大院21户,改厕户,改厨50户,改造“两园”28户,绘制文化墙平方米,改造院墙平方米。同年,杨岭村在中国建材集团的帮扶下,投资万元建设了村史馆、康养中心、安格斯肉牛繁育中心、农特产品展示超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青山连绵、景色优美的杨岭村

产业转型升级让群众稳稳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杨岭村时强调,“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杨岭村群众把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加快发展的“指路明灯”,结合本村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和生产传统,把肉牛养殖和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与振兴乡村的抓手强力推进。

方向明确了,可缺少资金成为群众养牛的最大瓶颈。为了解决贷款难问题,年,杨岭村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为户村民贷款万元,贷款覆盖率68.67%,为村民发展产业解决了缺少资金的问题。

年7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视察时向村民们问好。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有了资金支撑,杨岭村结合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项目到户政策,落实补栏、建棚、修池、种草、繁育奖补,鼓励村民种草养牛。“1头黑安格斯基础母牛两年净赚1万元,1头肉牛1年净赚元,不仅如此,政府还给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1头牛补贴元、草料补贴元,各种惠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养牛的积极性。”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克俊说。村民赫志明贷款30万元,从4头牛养起,现在他家有了60多头牛,年收入30多万元,他还带动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脱贫不是杨岭村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念好“牛字经”培育“牛经济”已成为杨岭村人的共识。杨岭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泾源县黄牛品牌,紧盯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户入园、出户托管、个人散养”3种养殖模式,解决了一家一户养殖成本高、地少人多、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

现在,杨岭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养殖业走向规模化、科学化,化解了市场对接风险,为产业发展系上了安全带。目前全村饲养牛头、羊多只,户均4头牛,实现年产值万元,贫困发生率由年的33%下降到零,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多元。杨岭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地处六盘山腹地的杨岭村青山连绵,景色秀美。总书记在杨岭村看望乡亲们时,勉励群众“幸福的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要稳扎稳打,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泾源县为杨岭村量身定制了脱贫致富产业——旅游扶贫。年以来,杨岭村全力打造“美中有画、画中留美”的美丽村庄,春暖花开时节,群山绿树映衬下的村庄更加秀丽多姿。

杨岭村的旅游扶贫正如春天一样,刚刚开始。杨岭村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之中。年杨岭村建设一条旅游环线,把杨岭村与固原市的所有旅游景点连接起来,扶贫旅游融入固原市的旅游格局大网,旅游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同年,杨岭村接待游客13万人次,收入多万元,带动20家农家乐、8家“杨岭小院”。

“原来村里几乎看不到小轿车,现在全村有小轿车辆、农用机械70多台。”村党支部书记杨杰兴奋地说,产业转型升级是杨岭村人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奋斗出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杨岭村嬗变的故事,还要从村民马克俊一家讲起。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总书记来到贫困户马克俊家,到他家小院一角的牛棚,询问他家肉牛出栏育肥、贷款等情况,同他详细攀谈。总书记勉励大家,“看着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很高兴”“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

马克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话,利用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养育肥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这之前,马克俊家只有一栋土坯牛棚,养了两头耕牛,耕种10多亩地,全家人依靠产量不高的土豆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年马克俊把家里的4头牛统一入园,交给企业饲养,牛棚摇身一变成“老马茶馆”,成为游人歇脚喝茶的好去处。游客品着茶吃着油香,听老马讲总书记到杨岭村农家的故事,格外亲切。年,杨岭村举办第一届花会,仅7天时间,“老马茶馆”卖茶、卖油香净赚1万元。马克俊说:“除了开茶馆,家里4头牛一年分红元,春季植树收入1万元,再加上老伴打零工收入多元,任村监委会主任收入元,管理村史馆收入元,到今年年底,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年,马克俊翻新了厨房、客房,建上了水冲厕所,使用上了生物炉子。

马克俊娴熟的茶道技艺

走进杨岭村,在村道上时不时地会看到一个身穿橙色反光马甲、手拿扫帚的身影在忙碌。他叫金保山,是村里的保洁员。和大多数贫困户一样,过去金保山也住着土坯房,靠种几亩薄田勉强过活。“以前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别说游客进山了,农民出山都是问题。当时也没产业,咋致富!”金保山说。

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扶持下,金保山买了10只羊托管到村里的养殖园区,每年有元分红。得益于政府为贫困户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他成为村里的保洁员,每月还有了元的工资。年金保山脱了贫,住上了敞亮的砖瓦房。他欣喜地发现,整个杨岭村也换了新颜,来村里走走看看的人也越来越多。

“年杨岭村脱贫,当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破万元,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是4年前的2倍。”杨杰自豪地说。

杨岭村人深知,更加美好的生活要靠努力奋斗。向着新的目标,他们自强奋进的脚步更加坚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81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